079做个宅男

    079做个宅男 (第1/3页)

    小芝山的秋收对于整个漳州都是一件大事,因为这里是持续数月的干旱之后,为数不多能有收获的稻田。

    但这里并没有列入守臣赵公绸的视察之列,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丰收的小芝山走走,看看产出九百斤的稻田是怎样的一番盛况。赵公绸的回答是:“以重金换粮耳,不堪推行。”

    在漳州秋收的汇报之中,赵公绸也直接将小芝山这个异类直接排除在外,这倒是为赵翔省了不少事情。

    至于连日秋雨不绝,赵翔拿出来的稻谷烘干机也并没有进入官方的视线,因为漳州两岸,但凡有点产出的,都以一种更原始的方式烘干粮食——木炭。赵翔的烘干机就成了个花架子,除了省些人事,成本摊下来是真的不划算。漳州最缺的是人,但最不缺的就是人力。

    四千八百多亩地一季的出来,烘干后入库的稻谷共计七百余万斤。亩产超过一千四百斤了,在南宋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但是几乎采用现代的稻种、机械和化肥,又打了大量基肥,这样的产出并不算高。

    但这样的亩产量只有赵翔一个人知道。

    过称用的是现代的电子称,招娣全程用阿拉伯数字记录下来,但她并不知道称上面的克和宋代用的斤是怎么换算的。她只是将数字报给赵翔,赵翔自己累加在一起。

    七百余万斤说多真的很多,因为有三千多吨,两百多号人全部平分的话,一个也能分个十几吨了,但放在巨大的粮仓里面,这些粮食真的不算多。

    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使用,使得仓库两米厚的石头墙体高度超过了八米,巨大的钢混结构支撑,上面搭上巨大的钢梁,也使得屋顶的横向跨度超过了二十米,长度更是超过了两百米。

    当初黑牛和三德子各自开着一台起重机将钢梁吊上墙顶时,几十米内不得有一个闲人靠近。屋顶上两层厚厚的钢板被紧紧锁在梁上,覆盖上一层厚厚的石棉层之后,才是水泥加瓦片,除非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不然这样的屋顶可以撑至少三十年。

    仓库内的地板则是沙石打底,上面密密实实竖上一米高的青石条作为地基,再加一层沙石,这才浇上一尺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