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扫盲

    121扫盲 (第3/3页)

。赵翔当然不是在画饼,而是直接把他们当成“大学生”来对待。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人没有老师,或者严格来说,没有一个赵翔觉得合格的老师。

    方圆一百里内稍微有点名气的木匠几乎都被赵翔派人招揽了一遍,愿意来的只有九个人,这九个人按所擅长制作的器物分成两组:三个做小物件的木匠被分到了机械组,六个有建筑经验的木匠被分到了建筑组。

    与此同时,方圆百里之内的六个铁匠,有三个被赵翔请来了,加入机械组。

    给这些人的待遇要远远好过学徒,每月六两银钱,还分配一套尚未完工的住房。至于为什么不能与陈汉林相提并论,倒是没有人敢提出来。在赵翔的眼里,他们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但是话虽如此,却也不能让这些人闲着吃白食。

    职业培训不等于培训期间不能有任何产出,家具厂的出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请来的这些师傅们一边学习机床的操作以及赵氏度量衡(现代公制)的标准,一边顺手照着赵翔的图纸打制一些家具出来。

    家具厂的选址就在原来大小芝山之间的河道边,现在那里已经修成了一道直通漳水的运河,两岸还留了码头的作业区。将厂子建在这里,无疑是为了方便木料的运送。

    第一艘运送木料过来的船是从漳水上游的船厂镇发来的,船厂镇原来只是建在江边的船厂,赵宋以来航海业的发展,使得造船业兴起,泉州福州等地的船厂建造速度跟不上海上贸易的需要,于是船厂扩大,周边也就成了一个了镇子。

    船厂镇到芝山都在漳水之畔,顺江而下不过五十里。赵翔收购木料的消息刚传达出去,便有船厂来的灾民自告奋勇跑回去搭线。然后一大船用不上的木料就被拉了过来。

    码头上钢梁造就的人力吊机轻轻松松就把一船木料装进了码头仓库。铁匠们也去帮忙,回来就不乐意了,找到赵翔,非要搞一个钢铁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