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牢狱之灾 (16)

    第三十八章 牢狱之灾 (16) (第1/3页)

    培植心腹,巧设名目。旱灾对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百姓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旱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食物与用水短缺,农业生产难以开展,人们无法在土地上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因饥渴或饥饿而死者所在多有,造成局部地区人口锐减。而劳动力的减少必然造成大片土地荒芜,导致经济恶化和财政危机,旱灾还会引发的流民潮,造成大的动荡,因此旱灾一旦发生必须及时进行赈灾,让老百姓过上不至于饿死的日子。赈灾,尤其是夏朝的这次全国性的大赈灾,灾情发生后,要及时派出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紧急调拨救灾款物,还要及时掌握灾情,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等等,这项工作很庞大,也很复杂,需要很多机构来管理,也需要很多人来操办,为了贪污赈灾的钱款,赵梁利用自己负责赈灾的便利,大量培植自己的心腹,又设立了很多名目,形成了一个贪污体系,在赈灾中大肆贪污钱财。

    以次充好,进行贪污。赈灾本来是要用上好的粮食,开设粥蓬,大量向贫困老百姓施舍粥饭,以体现国家对老百姓的关怀,可赵梁却大量使用发霉变质的粮食,让很多吃了粥饭后,又拉肚子,有的人还为此死去了,这引起了很多灾民的不满,而且很多人把这笔账算到了夏桀的头上,一气之下直接的投靠了商国。

    以少充多,虚报瞒报。本来根据实际需要,应该在夏朝境内,开设四十六个赈灾点,每个赈灾点开设一个粥蓬,一个赈灾物品发放点,可是赵梁为了贪污钱财,只开设了二十九个赈灾点,而且发给灾民的物品比国家规定的少了许多,赈灾施舍的粥饭也是用霉烂的米做的,可对夏朝中央政府却是谎报成了五十二个赈灾点,每个赈灾点发放的物品及赈灾施舍粥饭所用的米粮,都又谎报了许多。

    米里掺土砂,以假乱真。赈灾是体现国家的关怀的,米里不应该掺进沙土的,可是赵梁他们确实天亮丧尽,啥事都敢干,硬是往赈灾用的粮食里掺进土砂,尤其是发放给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