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大纵深战术

    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大纵深战术 (第1/3页)

    当然,名义上蒋浩然的第四十集团军还属于第九战区的编制,但实际上薛岳早就指挥不动蒋浩然,尤其在蒋浩然贵为三军副总司令之后。

    在合肥至长江一线,兵力配置是杨森的27集团军、八路军两个师一个纵队、新四军之大部,共计兵力二十四万。

    其实,这条战线比起周口、阜阳战线只长不短,兵力却还不到对方一半,而且合肥的地理位置靠前,有如一座桥头堡般地存在。

    但也不能由此说白崇喜用兵错误,他这样做也有他的道理,因为合肥临长江依巢湖,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不适合作为主攻方向,尤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

    反观周口、阜阳一线,属于皖北大平原,地势开阔一览无余,适合于大兵团集中碾压突破,一旦主力部队突进到徐州城外,合肥就孤悬在外,岛军不退兵就会有被四面围剿的威胁。

    白崇喜的这套战术其实很有来头,很有苏联人的“大纵深战役理论”的精髓。

    大纵深战术理论源自30年代苏联图哈切附元帅,与德军的闪电战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讲究机械化协同作战。但在战斗开始时,两者对装甲部队的应用上还是有区别的。

    闪电战主张将其**、集中使用从而能实现战略突然性,令敌方措手不及,如同闪电般迅速,主要强调的是利用高速机动的快不及防,从心理上威慑敌人,从实际上打击敌方,以达到使敌人主力瘫痪目的。

    而大纵深则不同,它仍把步兵作为主体,进攻先期步兵在火炮、装甲部队等各兵种支援下在敌军阵地打开突破口,随后才开始投入机械化部队,用以稳固突破口扩大战果,并深入敌防御纵深加以分割包围,随即,空军甚至是空降部队开始对敌后方战略要地实施重点打击,从而摧毁敌人的战争潜力,最终达到彻底击垮敌人的目的。

    事实上,苏联在诺门坎战役中就是使用的这套战术,打得小鬼子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