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动荡中亚【套路与故事】

    第十四章 动荡中亚【套路与故事】 (第1/3页)

    补昨天更新。抱歉,今晚还有。

    从1600年到1800年,长达二百年间,整个中亚处于一种十分动荡的时代之中。

    在这段时间内,中亚大草原上蕴藏着巨大的危险,也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此时的中亚,可以类比为中国古代战乱时期,纷乱的“天下大势”,如果能抓住机会,用好手段,带着筹码下场博弈,就有机会获得巨大的成功。

    尤其是在1700年到1760年,这一个甲子时间,是中亚政治格局整个分崩离析并重新塑造的重要阶段,一个关键的决策可能就能收获一大片土地。

    清帝国就因为他们的正确决策,积极行动,中国得以在中亚剧烈动荡的关键时刻,收复准噶尔汗国所占领的新疆,把土地恢复到汉唐曾领有的巴尔喀什湖北岸、楚河中游、塔拉斯河下游,至于葱岭。尽管后来从塞米巴拉金斯克到外伊犁河边区直至葱岭北原玄奘曾经之地都复被俄国夺取,但天山南北的主体部分还是得以保全。

    而俄国在这段时间内,就没有抓住,准确地说,是浪费了大好时机。

    毕竟,彼得大帝曾经在中亚给俄国树立了良好的威望,虽然他的一次重要远征失败了,但俄国仍然持续加强在中亚的影响。

    另外,自从1730年,也就是彼得穿越的第二年开始,安娜一世时期和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俄国,在中亚的统治和开拓态度上,政策和举措产生了巨大的失误!

    更兼,同时俄国在中亚方向还有一大批猪手下、猪队友、同床异梦的合伙人,等等。

    嗯,彼得又要吐槽俄国的中亚政策了。

    不过,在怒斥俄国的失误之前,彼得还思考了,为什么俄国在中亚的行动会失败成一团浆糊。

    首先是从物质基础看,还是沙皇的重欧轻亚政策(美洲也连带被坑了进去),以及连绵的欧洲战争、俄土战争(后者主要是猪队友问题),俄国在中亚投入的力量很少,以至于连自己的边界都时常遭到游牧民族骚扰。

    然后,就是……怎么说呢,可以说是策略,也可以说是“势”,这样一种语言有些东方化的说法。

    但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中亚正是东方,是亚洲的封建社会!(抑或还原始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