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本人要换工作,这本书可能就此停更。下面写一点关于本书的感受

    由于本人要换工作,这本书可能就此停更。下面写一点关于本书的感受 (第3/3页)

做到为民考虑,为国考虑了,这一点连孙承宗都没有做到。毕竟孙承宗制定的辽东策略一步步的向前修城,不说这个策略管不管用,但这个方法那是最费钱的,这个是应该没有争议的。

    但孙承宗作为天启皇帝的老师,他应该知道天启朝时大明朝廷一年的收入情况的,那是根本就没有力量支撑这样的策略,但人家不管,人家就用这样的策略,这样的人还能叫帅吗?

    而孙承宗明知道天启皇帝为了给他的辽东策略筹钱,让魏忠贤收商税,但他却是一边要钱,一边反对收商税,甚至因此选择没有天启皇帝的命令就带关宁军进关要逼天启皇帝抓魏忠贤。他这不是耍天启皇帝吗?

    所以,尽管孙承宗在明史中的形象是东林党中最好的,但他与天启皇帝其实还不是一条心,甚至说他也不是全为了国,也是有很大私心的。

    因此,连孙承宗都不算知兵的帅,更不要说比他还要差的袁大都督了。

    当然,我们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把袁大都督当成了明朝的将和帅来说的,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把他当成后金的人来看,他就真的是知兵的名将了。只不过他做这些事时是他自己作的决定还是听皇太极的指挥,那咱们就不知道了。

    从后金也就是大清的角度来看,当袁大都督上任时,他们面临的局面虽然说比天启皇帝时已经好了点,毕竟不用再饿死人了。但也是非常的险恶的。

    在他们西面是林丹汉这个他们的世仇,东面是死守的朝鲜,南面是袁大都督的关宁防线,背后还有东江的毛文龙时不时的给他们来一小刀。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论想突破哪一方几乎都是不可能的。毕竟你要攻林丹汉,那大明的关宁军可能就会在后面进攻,而且东江的毛文龙也会趁机捣乱。进攻其他方面也一样,后面的敌人会趁机上来咬几口。造成的局面就是皇太极根本不敢动,否则的话,他们就会受到损失。

    毕竟他不动的话,这几方也不敢乱动。但这样的局面就是一个困死的局面,是皇太极必须要打破的。这个时候,袁大都督出手了,他首先把大明从后方运来的粮食通过已经投靠后金的蒙古人送给了皇太极,使得皇太极无论想怎么做战,粮草方面是不再缺了。

    紧接着,人家跑到了东江,斩了毛文龙,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毕竟你斩了毛文龙,任命个其他人也行,只要他们东江还能继续如一个拳头一样,随时根据情报向后金动手也行。但人家袁大都督斩了毛文龙后,直接把东江安排成了三权并立的局面,这就使得东江的三个势力互相不服气,从而互相争斗,而再也没有向外进攻的能力了。

    这样一来,后金的后背就彻底安全起来,皇太极立即利用这个时机拿着大明给他提供的粮草,一举打败了林丹汉,彻底收复了蒙古。然后返回来进攻朝鲜,把朝鲜变成了后金的根据地。

    而此时的东江,三方的争斗也到了白热化,东江三矿徒也就是后来大清的三顺王被逼到了山东,而从后金反正过来的刘黑塔无奈之下再次投降了后金,只剩下黄龙在东江了。

    而此时的袁大都督利用他蓟辽总督的权力把原来在蓟州的军队调走了一万精兵,而蓟州本来的军队按编制是两万人,但现在由于吃空饷的缘故也就只剩下一万二千多人,这一万人一被调走,蓟州这个军事重镇就只剩下了二千人的残兵,这等于彻底把京城的门户给打开了。

    于是皇太极直接杀入大明,攻陷蓟州也就是很容易的事了。然后他再把和他做对的赵率教给派出来去京城勤王,然后皇太极则派兵等在赵率教的行军路线上,从而在赵率教军人困马乏时一举把赵的人马全部剿灭。

    最后,袁大都督到了北京城下,再把满桂给射伤,从而使满桂因此而战死,最后皇太极在回去后,找了个机会把东江的黄龙彻底的给平了。

    这样,大清在一年前还是处在灭亡的边缘上,仅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在袁大都督的配合下,反而是消灭了蒙古,朝鲜,东江三方的势力,而且还攻入了大明,把大明京畿一带祸害了一遍,使得大明因此受到了重创。而大清则可以随时攻入大明,彻底扭转了大清的国势。

    因此,从大清的角度来讲,袁大都督是知兵的名将。袁大都督的功劳那也是无人能比的,至于后来大清建立后,为袁大都督修庙,修纪念馆纪念园也就可以理解了。至于袁大都督的后人,直接升为上三旗的满人也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清修的《明史》记载袁大都督是名将也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这个名将是大清的名将,只不过这样记载不符合儒家的传统,从而改成大明的名将了。

    当然,我说了这么多,可能那些史学家或者是有些作者就可能会说我没有证据,毕竟人家有史书可以证明。

    那我们现在就说说史书的问题,我前面说过,儒家本来就有改写史书的传统。即使我们现在普遍认为最可信的《史记》根据现在的有些出土文物也发现有做假的地方,更不说以后的史书了。

    这一点,我们从儒家把《诗经》改成他们儒家的经典就能看出来。毕竟《诗经》中的很多诗在做的时候,可以说孔子还有几百年才能出生的。但人家儒家的大儒们就把《诗经》记载成了他们儒家的经典,并给了《诗经》很多儒家的解释,尽管这些解释有很多都比较牵强附会,但几千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学《诗经》的。

    至于四书五经中《周易》也是很早就成书了,但也被儒家作为他们的经典,然后加上他们的解释成了现在我们知道的儒家经典。

    象这样的做法,和我们现在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抄来当成自己的有什么两样呢?甚至于按自己的意愿改史书这样的事,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比如说台湾的民进党不就在按他们的意愿来改写史书吗?

    甚至于国民党的马英九在接受采访时,也直接把民进党的观点给搬了出来,说什么台湾在1684年才第一次并入中国的版图,注意他说的是并入,好像是中国去侵略台湾一样。真是一丘之貉,什么东西。

    我不知道他这样说把汉朝时的去台湾的那些人当成了什么?把三国时做为东吴的孙权直接派将军去台湾当成了什么?把隋唐时的台湾当成什么?把宋时的台湾看作了什么?还有明成祖直接设立台湾府又成了什么呢?

    但有一点可以相信,如果现在也如古代那样闭塞,几百年后甚至不用几百年后,台湾人就再也不相信他们是从大陆过去的,甚至会相信他们是日本人的后裔了。

    台湾人的历史是这样的,可以随意根据民进党的意愿来修改,那清修《明史》专家们怎么能证明不是清朝的皇帝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修改的呢?况且写一个《明史》竟然从顺治皇帝一直写到了乾隆皇帝,耗时一百五十多年。我想就清朝那些文官的水平,这一百五十多年,能修出一百五十多本《明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