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传来

    喜讯传来 (第1/3页)

    收复广州后,仅一上午的时间蒋申凯就开了两次会议,一次是大元帅府召开的军事委员会会议,由许崇智提倡。一次由宋庆龄召开,意在统一思想,确立总理继承人。第三次是东征军军事会议,由廖仲恺主持。

    这三次会议开得都不成功。首先军事委员会上,许崇智大加指责各军不经军事委员会许可就擅自进广州占地盘,并责令李福林、朱培德、谭延闿、李济深部退出广州市区。

    面对许崇智的咄咄逼人,已经进了广州的各军怎么会把吃进嘴里的肥肉吐出来,双方在会议上大打口水仗,我说我的功劳,我说你的不是,一场军事委员会下来竟然打了一个小时的嘴仗。

    最终还是许崇智把皮球踢到结拜兄弟蒋申凯那里。现在全军上下都晓得党军的厉害,一夜打光杨希闵两个师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而蒋申凯虽然军事委员会的地位并不如许崇智、谭延闿、朱培德高,但任谁也不敢小瞧这个广州卫戍司令,这个烫手山芋蒋申凯也不敢接手,他只说党军只负责广州卫戍任务,其他事由皆听大元帅府调遣。

    第二次会议时,关于讨论总理接班人的问题上,蒋申凯仅作为一个看客参加,本来他是没资格参加的,他既不是常务委员会委员、也不是国民政府委员、更不是国民党中执委委员,甚至连候补委员都不是。

    苏联总顾问鲍罗廷却强烈要求蒋申凯参加会议,在孙总理病逝这几个月中,表面上看上去所有的决议都是胡汉民、汪精卫等人共同决定的,可实际上最终拍板的却是鲍罗廷一个人。鲍罗廷对于蒋申凯的好感源自于黄埔军校校长身份,而且党军东征、平叛中的战果也为他赢得了加分,一个常胜的左派将军成了鲍罗廷重点扶持的对象。

    会议上接班人的讨论人选主要集中在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三人身上。各持己见的委员们唇枪舌战,比菜市场还热闹,却没有什么进展。

    第三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