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僵局

    第386章 僵局 (第1/3页)

    王启年安排的探子如愿以偿混入了登州城内,与此同时,朝廷大军也离登州越来越近,叛军撤回了散布在各个方向的游骑,准备固守城池,与官兵决一死战。

    崇祯八年(1634年)九月初一,明军各路俱至登州开始围城。登州三面环山,北面向海,为避免遭敌夜袭,主帅朱大典召集众将,下令以泥土石块建造一道围墙,要求“长三十里,其高如城,东西两端俱抵海”,把登州城围在其中。

    听到这个命令,刘烨内心深处是拒绝的。在他看来,花费巨大的人力和时间建一道围墙把城池围住,脑袋进水了才会这么做,从没听过围城战是这么打的,自己可能碰到一次假的围城之战。

    关宁军也提出了疑问,认为这样做除了浪费士兵的体力之外没有多大价值。

    不过朱大典是主帅,他不顾众将的反对之声,强行通过了这个命令。军令如山,不管是否理解都要执行,各路明军的士兵只好纷纷撸起袖子,开始了土方作业。就连关宁军也下了马,琼州营也放下了枪,拿起了锄头铲子,客串起了工程兵。

    毕竟人多力量大,数万大军齐上阵,只花了五天时间就建造了一道围墙,把登州团团包围其中。

    不得不说,朱大典还是眼光毒辣。围城之后,城中叛军经常出动骑兵,在城头二十几门红夷大炮的掩护下出城博战,今天从东门杀出,明天又换成南门,后天则改为西门,防不胜防。明军除了关宁军,多以步兵为主,如果没有长达三十里长围墙的掩护,在大炮的轰击和骑兵的冲击下,一定会处于全面被动——步兵如果不结阵很难抵挡骑兵,结阵之后就会被城头的大炮轰击。

    借助围墙的掩护,明军得以从容应对叛军的攻击。双方经常投入数千骑、步兵配合大炮在“围墙”和城墙之间进行大规模野战,互有胜负。

    虽然明军把登州围困得水泄不通,但是顾忌到城墙的火力威力巨大,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