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九章 学宫之博士

    第六六九章 学宫之博士 (第2/3页)

妙,但是也不怎么好问。

    “学宫开山在即,不知师傅可有何嘱咐?”斐潜同样也不怎么好说师傅你这么悠闲,对于学宫有什么安排啊,只好换成了嘱咐两个字……

    “嗯……可是有什么难处?”蔡邕也听的明白斐潜之意,便问道。

    斐潜拱拱手说道:“师傅明鉴,学宫博士尚缺也……”

    博士,并不是汉代首创,在前秦的时候,就已经在朝堂之上有博士这个官名了。当时秦朝称博士,取博通于艺事者之意,当时的博士并没有单独的指对于经书的博,而是对于一些专业上的精通的人都可以成为博。

    汉代起初对于博士的定位是博通古今,辩于然否,后来便慢慢的变味了。

    因为博士的标准也在变化,最开始的时候,包括前秦在内一直到汉初,博士都是有大学问大名望的人,并且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去聘请而来。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博士名头是极其稀缺而且珍贵的。

    而到了武帝时期,就变成了征辟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为天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经过两千石或以上的官员举荐,再经过高府的考核,才有可能成为博士。

    经过时代的发展,这个博士的名头也越来越不值钱。

    到了汉代的现在,博士不仅不再是一个尊贵无比的职位,而且还是先行试用再聘请,不仅如此,还需要举荐的人立保状,并且还做出了许多规定,比如身无恶疾等等……

    所以现在斐潜的学宫之内的授经书的老师,也称之为经学博士。

    蔡邕捋了捋胡子,皱眉道:“博士啊……仲远任泰山守,文举任北海守,这个……”

    斐潜简直哭笑不得,蔡邕蔡老头子挑选人员的标准真高,动不动就是两千石的官员当中挑选,这个真是……

    这么小的庙,有蔡邕这一尊大神就塞得满满的了,就算是斐潜愿意,这些人也不会愿意来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