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老油条的谋划

    第95章 老油条的谋划 (第1/3页)

    辽东半岛号首次联试联调,是按照正式营运状态进行的编组,整个编组共18节车厢,其中十七节座席,一节餐车。这十八节车厢就是东北机车厂最近两个月的全部产量。

    虽然东北机车厂理论上一个月生产六十辆25S很轻松,不过车厂现在的设备、人员还处于磨合时期,很多生产工艺还需要民主德国专家手把手的教授,因此生产负荷一直没提上来。

    早在九月梁海平就轮起了经济大棒,从厂子选出一部分技术熟练的老工人,和技校、大专毕业的年轻技工,一股脑的塞给民主德国专家当徒弟,同时承诺只要能顺利的在民主德国专家手里毕业,统统加发相当于一半工资的技术岗位补贴,只要不转岗,岗位补贴就一直存在。

    本来机车厂经过梁海平调整之后,薪酬就比车务段的全民职工高出一块,梁海平这个政策出台,意味着将来的技术岗位工资将超过100元/月,这个工资已经接近车务段副段长黄明山的工资水平了,现在整个车厂像打了鸡血一般兴奋,平日里配合德国专家工作的几名翻译,被求学语言的职工骚扰得苦不堪言,最后由车厂出面开了一个教授德语的夜校,由几名翻译抽时间轮流授课才算把问题解决掉。

    不得不说,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果然比黑心资本家靠谱,整个25S型车底由一万多个零件组成,民主德国专家在人民币和美元的双重刺激下,从单个零件讲起,设计原理、生产工艺、系统集成,由浅至深。

    遇到复杂的地方就直接把队伍拉到车间拎着零件现场演示,可以说东北机车厂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生产出国产的25S型车底,民主德国的专家居功至伟。相比之下,当初长春客车厂按图纸消化英国的25—O型车底,足足消化了一年,也不过是粗略的搞清个大概,至今还在为那个204P转向架头痛。

    八十年代,中国广大农村城镇的自然环境保持的相当良好,冬日里的晴空天高云淡,天穹上的那抹浅蓝剔透得让人心醉,两辆淡绿色的东风内燃机冒着淡淡的青烟,托拽着一列蓝白相间的车厢飞驰在广阔的平原之上。

    高速行驶的列车激起大片的雪雾,配合着长长的大面积白色车身,远远望去倒有几分天空中彗星的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