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试炮

    第九章 试炮 (第2/3页)

就像对火药规格精益求精般的要求那样、每一枚炮弹、张小磊都不介意花费上足够的工本进行“圆度处理”。为了加快进度,在制造的时候还采取了多小组四班倒的办法。因此,火药和弹药方面的制造和测试,也足足花费了两百多贯钱。

    在用不知道比一般此类轻炮贵了多少倍的“冤枉钱”的情况下、内衬钢套的火炮也终于赶在进入腊月下旬的时候试制出来了。只所以这么苛刻的要求,原因也很简单:张小磊希望进行更多的试射以摸清火炮详细的设表,在这种情况下尽可能的不要损害火炮的有效寿命。

    唯一无法做到满意,就是那火药的效能了。尽管在火药方面也花费了很多功夫,可因为张小磊并非这方面的专家,不知道火药粒化过程汇中很多具体工艺,只知道大致的办法,因此也仅仅只能做到火药效力大致“整齐”而不能做到“高效”。在试炮的时候,张小磊也没有谋求太远的四度角水平线射程、因为张小磊明白:初速只要稍大、风阻引起的初速度下降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个复杂的炮兵微积分问题,恐怕拿战时代的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处理,并不是自己能够处理的了。按照四度角射程、还有关于后世类似炮兵火器的一些知识经验,让张小磊确定初速应该在每秒二百米左右的水平、炮口动能估算在十万焦耳左右。这也是知识体系的好处:仅仅是了解很片面的一部分东西,就省却了历史上的欧洲火器专家们不知道多少次测试才总结出来的经验。

    因为实心弹的炮击技术实在太复杂,因此在测试并试制出最基本联通重锤的标尺瞄准具之后。张小磊还是测试并试制出了一些炮用霰弹、包括大概二十克重、每份三百粒的轻霰弹还有五十克重每份一百粒霰弹的重散弹。

    在独自进行了一次霰弹后,张小磊也明白了为什么欧美历史上主张用大号霰弹或枪弹、而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