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理论与现实

    第十三章:理论与现实 (第2/3页)

    吴大龙:“你可能对我们国军的将士不太了解,根据我之前几次打鬼子的经验,你要是敢跟步兵的那帮爷爷们说,让他们冲在我们的战车前面,他们敢掏枪先崩了你。”

    看着鲍里斯将信将疑的样子,吴大龙特别澄清道,他的这番话并不是为了和鲍里斯抬杠,而是他的亲身经历,血的教训:“

    淞沪会战开始后,由于日军的海军陆战队配有九四式超轻型坦克,国军的前线指挥官也迅速向南京提出了战车尽快参战的请求。

    吴大龙所在的装甲兵团战车营很快接到命令,由南京上火车运往了上海,并在昆山下车集结后,列队行军30公里到达了南翔。然而,由于在前线指挥作战的87师师长完全不懂的坦克作战的特点,在战车营的指挥官提出坦克进攻需要时间进行整备和侦查时,并未理解重视,而是叱责他畏战怕死,且不准再进一步陈述理由。

    这样一来,战车营的弟兄们根本连长途运输行军后基础的车检和校炮都来不及进行,更没有对前线地形和敌情进行侦查,就被赶鸭子上架的匆匆向日军阵地发起了进攻。

    这也就罢了,进攻前口头答应战车营参与协同进攻的步兵,也迟迟没有出现在冲入敌阵的战车后方,当然这并不是步兵贪生怕死,而是他们对战车的认知存在严重的误区。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没有步坦协同的意识,而且还认为坦克是铁甲护体的不死之身,完全可以单独作战。

    由于这种认识误区的存在,吴大龙所属的车组和该连的其他六辆坦克,左冲右突一路打到了汇山码头日军司令部的附近。但最后他们还是由于缺乏油料和弹药的补充,不得不停了下来,他们又提心吊胆的在此处足足等了两个小时,都没见到一个协同跟进的步兵。最终的结果很是无奈,明明取得一定战果的两个战车连,都因为没有步兵的掩护和协同,不仅没能巩固战果,还被反应过来的日军各个击破,两名连长都当场阵亡殉国,十几辆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