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 鲁迅先生

    第059章 鲁迅先生 (第1/3页)

    贾有为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有着别于他人的看法。这普遍的看法就是把孔乙己拿来和《儒林外史》里面的范进进行一个对比。

    后者考上了举人,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而改变了自身,以及整个家庭的前途和命运。

    前者没有考上举人,遭受到了来自社会最底层人的欺辱。按照那时候的科考制度,孔乙己并不是彻彻底底地没有希望。

    哪怕机会只有1%,也总比浑浑噩噩,早就屈从于命运和现实那一些底层人士连这微小到1%的希望都没有,纯粹就是混吃混喝等死。

    孔乙己有读书人都往往容易过于自尊的毛病,让自己有别于体力劳动者,甚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

    这个从他喝两碗黄酒,偶尔来一碟茴香豆,非得不同于他们只喝一碗,便能够窥测其心思,我和你们不一样。

    在贾有为看来,在自下而上阶级固化的今天,和过去又有多大区别?还不是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

    就正如低级白领自嘲那样,每一个月的工资都是在白领一样,而高级白领的生活,却是多姿多彩。缩小阶级差距的唯一途径,教育。教育的根本就在于读书。

    公务员考试,和科举制在本质上面还不是一样,都是文官选拔模式。只不过,时代不同,所考试的内容不一样罢了。

    弊病当然有,却是利大于弊。你总得有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标准来实施。若是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判定,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如果这等模式都落后,岛国,韩国,以其另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落后不成?毕竟,他们照样采取这种考试选拔的机制在运作。

    话又说回来,鲁迅当初还不是北洋政府下面的一个公务员。只因为他遇到一个不公的事情,致使层层向上反映无果,是才辞职,而完全就不是什么一开始就弃医从文。

    要是自己没有记错,鲁迅当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