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朵菊花成为圆满的句号

    第五章 一朵菊花成为圆满的句号 (第2/3页)

内迁,此为黎民计无可厚非。但近年来北元愈发颓势,形势大不相同,理应逐步恢复汉民人口,否则便是劳师远征,国力终有尽时。”

    “确实有道理,听说十七弟在年初就藩之前曾向父皇上书说过充实边民一事,但遭到了一干文臣的一致反对,户部说徒耗钱粮,礼部说要以仁德治国,不可置百姓于险地,最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一群迂腐竖子鼠目寸光,不过此事并非一定要和他们正面对抗,本身这是一个长期的手段,不能说服这些酸儒,也完全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今天找个理由迁几十户,明天借个由头放几十户,一年下来几万户,十年便是几十万户,此事便成矣!”

    “妙,这一招妙,这样便可绕过那些书呆子。那第二点呢?”朱棣闻言立刻喜笑颜开,看来是准备马上要付诸实施了。

    “第二点,刚刚也说了是兴教化,自秦汉以来,晋有五胡乱华,此后又有唐时的突厥归附,再之后契丹、女真等各族,甚至是当年北元入主中原之时,均有大量的迁入中原的记录,这些人里面虽然有在国破之时外逃的,但大多数都是消失在了中原大地。殿下认为,这些蛮夷去了哪里呢?”

    “这个问题本王还真没有想过。”

    “他们之中,大多数都不是被杀了,而是被圣人教化所感,成为了我汉家的一部分,自愿地变成了汉家子民!所以这王道教化的力量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作用却比刀枪更锋利,而且我们也应该主动去使用这种力量,对于愿意归顺我大明的,不管是女真人、回回人还是蒙古人,我们都一视同仁,给他们想要的安定生活,还要专门建造学堂,教他们说汉话、写汉字,五十年后,还会有几个人记得他们是女真人蒙古人?那个时候,就算是他们仍继续在草原上放牧,他们也是我大明的牧民,千秋万代再也不会有来自草原的威胁,这才是解决北疆问题的根本之法,而军事打击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也只是保证我们能推行教化策略的前提而已。”

    “确实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本王通读史书,几千年来这大草原就像是长在我中原大地上的一个恶疮,中原王朝强盛时,虽然杀得草原是人头滚滚,但终究无法彻底吞并草原,而这草原上的蛮夷,则像那草原上的野草一样,割了一茬,要不了多久,另一茬又长出来了,匈奴、乌桓、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一旦中原疲弱,这些野草便化身饿狼,把中原祸害得不成样子。你说你这个王道教化的方法可行,那以前的历朝历代为何连一点尝试都没有呢?”

    “那我就说说我为什么觉得以前先贤不曾有过这种大胆的计划,而本朝却有这个可能。正所谓时也命也,自中原和草原有交战记录以来,草原蛮夷虽然在武器上较中原落后,但是这种落后,其实非常有限,而且草原也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几乎每个草原男子都是弓马娴熟的优秀骑兵,这极大地弥补了在武器上的些许劣势。所以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原和草原的军事实力对比往往是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的。同时,还因为中原更为繁华,精良的武备和农耕的传统使得我们的战争耗费远高于草原部族,这就让他们在战争中可以不断劫掠,劫掠所得大多数时候可以补上战争的耗费,甚至还有可能超出。而我们则需要在付出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