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暗涌浮现

    第九十三章 暗涌浮现 (第1/3页)

    正月十九,早晨辰时一刻,洪武二十八年第一场御门常朝在奉天门外广场举行。而前一个时辰还搂着自家暖呼呼的大老婆躺被窝的徐同知,现在也是顶着冬日的寒风执行着新年的首次御前站班任务。

    这是一种荣耀,当然也并不轻松就是了。

    这一年,朱允炆已经十八岁,虽然在这个年代,正式的成年并不是十八岁,但毕竟在绝绝大多数人的眼中这也就意味着这位帝国储君,距离那个至尊之位也更近了一步。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朱元璋早在年前的最后一次常朝上就已经下令,皇太孙自新年起将以储君身份临朝听政,列班于群臣之前。

    于是今天的早朝,朱允炆穿着一身大红色蟠龙常服,头戴黑色翼善冠,第一次参加早朝议政。

    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距离他非常近,而且几乎是面对面的徐钦,轻易的就发现了这位年轻的储君殿下有些激动,相信以朱元璋更毒辣的眼神,要发现这一点肯定更容易。

    当日对奏的内容也没什么出奇的大事件,工部奏黄河凌汛并于开封府境内毁堤,数万百姓不同程度受灾,请赈;兵部奏北疆两场大捷,及浙江都指挥使剿灭倭寇两拨,请封;礼部奏出使安南使团奏报,及帖木儿、暹罗、琉球中山国、倭国等入朝事宜,请裁。

    这些都是些很“平常的小事“,对于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而言,几万人受灾的事情实在不值一提,而这些朝贡事宜则其实是早就知晓了的事情,这些”撮尔小国“既然要来,那就安排万国驿馆这边招待一下,然后再慢慢选个日子召见,顺便再炫耀一波武力就是了。

    作为已经接受了数年储君教育的朱允炆来说,这种小事自然也是手到擒来,在群臣发表部分意见的期间,不时稍微插一下嘴,大体上也算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奇思妙想,同时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地方。

    至于这个冬天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其结果都是早就知晓了的,现在兵部正式奏报,更多的是准备各种封赏事宜,特别是几位藩王的封赏,只能由皇帝亲自决定,所以所谓的朝议,也只是一些大员提出建议而已。

    不过这个议题由于涉及到军功封赏,是实打实的分蛋糕,甚至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撕比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陛下,臣以为茹尚书所言不妥。北疆两场大捷不假,然前有锦衣卫情报局凭雪断军情之功,后有京卫千里驰援之功,为何现在却单为几位主将请功?此非滑天下之大稽么?”

    从站班的位置和补子图案来看,这人官职不高,仅仅是个正四品的“小官”,却敢直接这样怼正二品的兵部尚书,这份气势恐怕也只有都察院的这帮愣头疯狗才有了。

    “阮御史此言差矣!将为一军之魂,行军作战主将居中调动,系成败于一身,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所以这仗打得好,自然主将的功劳最大。兵部奏报圣听为之请功也是常理,其他的功劳,并非是不赏,而是没有必要在这朝堂上一一详述,否则数十万将士,这一一奏报下来,这堂朝会少说也得几个月吧?而且这还得要请诸位言官高抬贵手,否则指不定得耗时几年呢!”

    面对言官的诘难,武臣这边自然是马上发起了反击,这番话连续打了这位御史两个耳光,先暗讽其不通军事,后明嘲其多事。语言水平算是相当的不错,可见管你是文臣还是武将,经过长时间的扯皮锻炼之后,大家的口才都达到了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