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忠奸难辨

    第232章 忠奸难辨 (第2/3页)

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借“拆迁骚乱”坑太孙党一把的伟大事业之中来。

    和之前一样,由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他徐大少要坑人实在太容易了,不过他这个角色的难点在于,一定不能引起别人的怀疑,因此在坑人的细节上必须好好斟酌一番。

    其中最关键、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自然就是将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此徐钦特意准备了一些零散的信息片段,准备将这些资料交给齐泰和朱允炆,让他们将之作为攻击朱棣,甚至是攻击整个北疆新战略的弹药。

    不过考虑到他们的智商并不低,又加上他们也都知道,这个基础战略框架是徐钦进献的,又是朱元璋亲自拍板的,所以要一步到位让他们去攻击整个战略构想的可能性不大。此事也不能强求,毕竟朱允炆现在可是乖巧得很,就算对朱元璋又什么内心不服的地方,也隐藏得极好,要他主动和朱元璋唱对台戏难度逆天。

    这种差别化提供信息的手段,不但可以对朱允炆等人形成误导,让他们错误的评估形势。同时,这些和朱元璋通过锦衣卫渠道得到的消息差别极大,甚至伪装成完全不同渠道性质的资料,还可以在朱元璋面前撇清自己的关系,让他以为是朱允炆手下的文官集团所为。

    毕竟朱元璋不可能详细地探听到太孙集团内部小团体阴谋讨论会的具体内容,朱允炆等人更不可能将这些事汇报给他,真要是出了事,大不了就是找个人来背锅就是。

    另一方面,徐钦还要竭力在太孙集团内部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因此,他提供的信息也都是完全真实的,只是稍显片面,本来就是很容易引起误导的那种,在加上他们本身的立场问题,绝对会抓住这个机会死缠不放。

    “这些消息可靠么?”东宫之中,不定期召开的太孙党中常委会议上,朱允炆看完徐钦提供的一系列消息,然后问道。

    “绝对可靠!此前臣就已经和北平的锦衣卫分署提前做过秘密的沟通,先是确定了事情的大致情况,然后在让他们用八百里加急将所有能查到的相关消息和相应的证据全部送了回来。”

    “此事还真是出人意料,没想到燕藩竟然枉顾圣意,激起民变!继而又蓄意欺瞒朝廷、欺瞒君父,所作所为实在是不忠不孝!”

    若论扣帽子的技术哪家强,徐钦还是很佩服这些专门耍嘴皮子的文官的。毕竟出手就是一个欺君之罪,就算朱棣是最为得宠的藩王,若是让这顶帽子扣实了,也绝对是吃不了兜着走的下场。

    “可如此一来,此事就不好办了。”齐泰倒是非常冷静,沉思片刻之后提出了这个观点。

    “哦?尚礼想到什么了?何以犯难?”

    “这异地安置、变牧为耕,乃是朝廷的新靖北方略。燕藩也不过是奉旨办事,就算是出了一些小差池,圣上怕是也不会太过苛责。况且,此略还是徐小公爷提出,圣上首肯…”

    徐钦一听齐泰这意思,就知道他原本是想把事情尽量往大了的搞,可现在碍于徐钦自身也和此事有关,甚至如果搞大了,朱元璋都脱不了干系,这可就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么简单的事情了,一不小心惹毛了朱元璋,分分钟脑袋搬家。

    “呵呵,齐侍郎不必为下官考虑太多,毕竟此事下官当初也只是进献了大致的方略,具体的实施细节,自然是跟下官无关的。”

    “对!这纯粹就是燕藩好大喜功,又兼之能力不足所致!与他人何干?!再者,重点是燕藩竟胆敢欺君罔上!实乃罪无可赦之举!”

    黄湜虽难得地同意了一次徐钦的话,可实际上在座的都明白,这并非是他真的转性了。要是真有机会,他绝对二话不说就把徐钦和朱棣一块绑着办了。只是此事若要深究,首先牵连的怕就是朱元璋的战略选择失误,借他十个八个豹子胆他也不敢,所以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紧抓朱棣“欺君”的这条辫子。

    要说这个思路其实也可行,毕竟这是封建集权巅峰时代,“欺君”这个罪名不但真的是罪无可赦,而且罗织起来难度很小,可谓是朝堂争斗、居家必备的大帽子。只要逮准了,往人脑袋上一扣,那就是黄泥巴掉裤裆,有理也说不清的局面了。

    “黄寺卿所言有理,只是…此事还有另一个难处。”相比之下,徐钦的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