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二九章 摆上明面

    第一零二九章 摆上明面 (第1/3页)

    就算找不到如此有逻辑的议论的来源,该挽回的事情还是要挽回的。

    三月初,一日的早朝,阁部再送上一大摞反对新政的折子,被皇帝轻描淡写的摆摆手,搁置一旁时,朝堂上再起波澜。

    这些折子和之前的一样,都是劝诫皇帝三思,论述工匠粗劣、不能登大雅之堂,皇上决不能因宵小作祟,而断送了一世清明。

    这已经是他们这些敢于劝谏的忠臣,写的第三份折子了。为了能把同样的劝谏,写出新意,费了他们多少心思?却被皇上如此漫不经心的搁置!

    最先开口的是御史大夫汤铭。

    早朝议事之后,汤铭带头出列跪倒。

    皇帝眯了眯眼,这是终于坐不住了吧?

    “汤爱卿可是有话要说,不用多礼,起身说话。”

    汤铭并不站起,而是以头杵地,道:“陛下乃盛世明君,自登基以来,一直广纳善言、善待众臣,才有了如今之昌盛。可此次,陛下不顾朝臣反对,大肆提倡手工业、一力提高匠人身份,着实违背圣贤之道。臣恳请陛下再议此事,切不可因此小道,被后人以为陛下独断专行,毁了陛下的一世英名。”

    汤铭说完,身体跪伏的更低。看起来,若是皇帝没有一个满意的回答,他这就长跪不起了。

    两侧站立的朝臣中,又有两人出列,跪在汤铭身旁,也是磕头不断,口称“陛下三思”。

    皇帝看着三人不语。

    汤铭原是前太子一系的人,扶持太子多年。他这样坚决反对兴盛手工业,反对提高工匠身份,固然担心匠人和工匠业以后代替读书人的地位,高居于朝廷的重要位置。

    但不可否认,这些人不甘于前太子就此失去储君之位,从而打击瑾融,限制瑾融的势力更加壮大,只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瑾坤这是不打算安安静静的当他的闲王了吧?

    可是,瑾坤已经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本性已定,哪个还敢把江山交付于他手中?

    皇帝面色冷冽的扫一眼众官员,沉声问道:“还有谁对新政有疑议?”

    只有很短暂的停歇,太常寺卿章迟站了出来,同样跪地奏道:“陛下,既然陛下已经令边境各衙门搜集域外的情况。臣以为,待到掌握了域外之地的确切状况,再决定是否实行新政才更稳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