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驱虎吞狼

    第218章 驱虎吞狼 (第1/3页)

    雁门郡境内一直都是地广人稀,中北部地区有大片大片的荒地,因为没有百姓愿意前去耕种,只能是直接抛荒,或者是被乌桓人当成草场前去放牧牛羊。

    前不久蒲头率领大军南下雁门郡,为了避其锋芒,中北部地区那些乌桓部落一个个都往西而逃。虽然事后他们还是重新赶了回来,不过对于雁门郡来说,辖地之内的百姓确实是太少了。

    百姓少就意味着税收不多,意味着兵源太少。想要在将来诸侯并起的大时代占据一席之地,手中地盘大小和百姓多少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田丰这个建议看似平淡,实际上却是真正的固本培元之举。

    雁门郡对于赵弘来说就是将来起兵之地,不把雁门郡真正发展起来,将来拿什么去争霸天下?

    听罢田丰这个建议,赵弘沉声道:“收拢流民,兴修水利,这些本来就是太守府方面应该去做的工作。本官会让元福带上一批人手,跟着元皓你一起去办这些事情。”

    “不过这建立官学的事情,元皓准备从何处入手?”

    后汉朝廷的学院分成两种,第一种乃是由朝廷或者当地官府出面设立的,这种一般被称为官学。

    还有一种是地方豪门或者某些大儒自行讲学,在他们讲学的时候,有些学子会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然后听取教诲,这种形势被称作私学。

    不过有些太守比较重视这一块,所以郡内学院比较兴盛,而有些太守并不在乎这些,所以郡内的学院也只是做个样子而已。

    雁门郡境内一来百姓太少,二来则是根本没有什么读书进学的风气,普通百姓家有了孩子,最多让他们粗略认识几个字,然后就要日复一日的劳作才能勉强过活,根本没有多余的银钱供他们继续进学。

    不过赵弘好歹是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对于创办学校这种事情,自然是明白其中的重要之处。

    只是学生怎么招,老师又去请谁来当?这两个问题却是有些麻烦了。

    好在田丰已经大致拟定了一些计划,听到赵弘的询问之后立即道:“老师的事情比较好办,大人可以让徐渭出面邀请阴馆县附近的一些世家,然后让他们支援一些人来充当讲师。”

    “不过学生方面,这一点却是需要太守府拿出一些钱粮进行补贴,唯有如此才能让郡内百姓安心送了孩子前来就读。”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仪。

    自从刘宏当朝以来,雁门郡时常遭受鲜卑人劫掠,境内百姓更是拼命往南迁,在吃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自然没有多少人愿意供自己孩子前去读书了。

    所以在整个雁门郡之中,文盲是一抓一大片,也唯有徐渭这等世家,才有余力让自己家中子弟从小就有专人教导学问。

    雁门郡官学一旦建立起来之后,派了家中子弟前来担任老师,一方面可以结好赵弘这个雁门郡太守。

    另一方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