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章 烟花三月下杭州

    第九百章 烟花三月下杭州 (第1/3页)

    其实归根结底,按后世的话说,那就是大唐已经处于通货膨胀前期阶段。

    就如米价三文一斤,一天三十五文工钱,买十二斤。

    但米价如果回到二文,那就算一天二十五文,照样能买十二斤。

    如果回到当初李沐刚来长安时,一文半一斤的米价,那么工钱只要十八文,就一样可以买到十二斤。

    而只要工钱降到二十文,雇主就失去了远去千里之外,招募廉价雇工的动力。

    用工荒和失业潮这两个最大的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当李沐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所在,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粮食增产。

    虽然李沐是真的想,去美洲引进蕃薯和土豆。

    但问题是,大唐现在的造船技术和远航技术,还不足以达到这种程度。

    那么,李沐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引进占城稻。

    其实占城稻不是什么好东西,它在后世七、八十年代存在过那么十来年。

    百姓称它为早稻或者早米。

    那口感就一个字,“燥”!如嚼稻草一般。

    农村里,很少有人愿意吃它。

    大都将它与蕃薯藤一起煮了,用来喂猪。

    但终究是米,如果饥饿时,一样可以让人有饱腹感。

    至于为什么这般难吃,原因很简单,它长得快。

    这就象后世的猪肉,一百天就养大的猪,怎么能与一年养大的猪相比呢?

    占城稻的生长周期只有不足五十天。

    也就是说,从种下到收割,不足两个月,就能吃了。

    所以,百姓将它与晚稻配合,一年种两茬来增产。

    李沐现在动起了这个脑筋。

    早稻再难吃,也不需要唐人吃,辽东靺鞨、室韦、高句丽、百济乃至倭国至少二千万的人口等待着吃它。

    如今大唐的南疆边界在安南,置有安南都护府,治所交州。

    与占城不过数百里地的距离。

    李沐已经下旨,令安南都护府遴选大批早稻良种,运往杭州府。

    准备在杭州府进行试种。

    不过这事,李沐谁都没有告知,尚属于大唐最高机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