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一百七十一章 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1/3页)

    毕竟,先不说那些人都是百无一用的书生,绝大多数都是年事已高,送到边境,连炮灰的资格都不够,还不如弄到南方的偏远之地,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或者是一县小官,教化一地百姓。

    这样的话,将会更加的务实,也更加的对大明有利。

    作为一个学者,“崇祯”明白,沐王府镇守于西南,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不仅是在于黔国公握有大明的精锐之师,在西南进行开荒。

    主要还是在于,一开始的时候,向云贵等地迁移了大量的人口,极大地加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流,怀柔与武力的并存之下,在多数的时间段里,才使得西南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直至明末时期,大明的国力日衰,沐王府的威势也不比从前,才使得西南再次动荡起来,时常出现叛乱。

    这个时候,舒曰敬偷偷打量了一眼崇祯,看到皇上的神色渐缓,好看了许多,没有刚刚的那一番恼怒之意,顿时长舒一口气,紧跟着,又是一番的试探性的补充。

    “皇上,只要将那些少数民族予以教化,加强他们与汉族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他们与中原的往来,鼓励与汉族通婚,不管是东南,还是西南等地,都将会得到大治,渐渐消除隐忧。”

    “好,朕答应的这个请求,只要不是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都可以流放到岭南等地,贬为一县的小官,专司教化之职,普及当地人的识文断字的程度。”

    说话之间,崇祯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偏远山区支教,另一个就是抗日战争时期,那些少数民族的表现。

    在未来的某一天,废除科举,采取分数制,以专业知识的水平,录取官员,而到边远山区支教,可以加分,同等分数值之下,优先录取,以此教化蛮荒之地的百姓。

    至于另一点,纵观后世,不难发现,一旦过得了那些少数民族的认可,认同自己乃是国民,那他就会为这个国家死战到底,浴血而亡。

    南明之所以持续了那么久,在西南得意苟延残喘,那些少数民族就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尤其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