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一)

    第三百六十七章 收复辽东失地(五十一) (第1/3页)

    这一刻,孙承宗与袁可立忽然有一丝明悟,心中暗想,难怪皇上如此重视向东北迁移灾民,对于他们的生活起居格外关心,几乎到了体贴入微的地步。

    虽然不是辽东之人,但也在辽东生活过数年,两人很清楚一点,东北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气候恶劣,被称为蛮夷之地,但这里的土地却是非常的肥沃,并不比中原那些产粮之地差。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辽东的土地条件还要略胜一筹,完全可以成为朝廷的另一个大粮仓,与中原、江南并驾齐驱,成为大明的粮食供应地。

    毕竟,相对于关内而言,除了气候恶劣一些,但水系却极为发达,罕有旱灾这样的事情。

    如此一来,就奠定了粮食丰收的基础,灌溉方便。

    所以,在两人的心里,一旦近百万难民在辽东站稳脚跟,生存下来,以他们的农民出身,善于耕作,不难想象,辽东的民生很快就能得到恢复,成为富庶之地,盛产粮食。

    到时候,辽东的产出,不仅能够解决当地驻军的粮饷问题,还可以向朝廷缴纳一定的赋税,一增一减之下,自然而然地,朝廷的财政将会更加的轻松。

    辽河之上....

    一艘艘大明水师的战船正在缓缓移动,那中大型战船的两侧以及中间的甲板之上,耸立着一门门重逾千斤的红夷大炮,漆黑如墨的炮身,泛着幽幽寒光,却又是那么的明亮。

    在一个桅杆之上,大概两平米见方的围栏之上,更有士兵负责瞭望,手里拿着的正是造价极高的千里眼,也就是望远镜,观察着辽河套那边的情况。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或许是因为太过于鼓噪的原因,亦或是出于不甘,一些战船上面的士兵开始发起了牢骚,窃窃私语了起来。

    “朝廷真是太偏心了,堂堂的辽东水师,在这次战争之中,居然充当着搬运工的角色,要么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将其他的军队运到辽东。”

    “真让人不甘心啊,这么好的立功机会,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