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 第一产业

    638 第一产业 (第1/3页)

    就拿小麦来说,它从唐代成为北方主食之后,平均亩产始终就维持在两石左右,也就是是300斤上下,上千年了也没见有大改进。

    难道是古人没钻研过这方面的技术吗?正相反,古人已经很玩命的去总结经验了,可是受制于科技手段和自然环境限制以及成本因素,产量基本已经到了天花板。

    所谓科技手段当然是指优选杂交技术了,古人好像还没认识到这一点,也没人专门琢磨。

    自然环境,无非就是土壤条件和水源,古人很早就知道了,并进行了大规模人工干预。

    成本因素则指光靠土地的养分不足以每年提供给农作物足够的生长所需,除了人畜粪便之外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只能被迫休耕。

    优选杂交洪涛是一窍不通,且改良育种也不是几年能成功的,所以还是交给皇宫里的花匠们慢慢琢磨吧。他们通过培育玉米、番薯、土豆、烟草、可可树、橡胶树,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只要路子走对了方向早晚会厚积薄发的。

    改造土壤和自然环境古人一直都在做,且做得很不错,打井、修渠哪朝哪代也没停。自打洪涛登基之后,同样对这方面很重视,几乎每年都要给工部拨专款用于疏通河渠。

    还在广东、福建的山区修了几座小水库,雨水多的时候关闸蓄水,雨水少的时候开闸灌溉,既能满足一部分农田对水的需求,还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洪水泛滥。当地官员因此没少受到百姓称赞,皇帝自然也跟着沾光。

    当新政蔓延到北直隶和山东境内后,修建沟渠和水库自然而然成了官员们博取政绩的主要手段之一,已经有十多份申请修建水库的题本压在司礼监没有批复,主要是水泥产量有点跟不上了,不得不先缓一缓。

    其实洪涛最拿手也最能立竿见影的不是修建水利工程,而是玩化肥。仅靠人畜粪便和草木灰对农业生产远远不够用,这时候如果有化肥助力,不敢说头一年就能见到大丰收,三五年内应该也能把水稻和小麦的亩产提上去至少一两成。

    那此时此刻大明朝有没有大规模生产化肥的能力呢?洪涛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有!太复杂的复合肥搞不出来,简单的氮肥还是可以的。

    这可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他在宋朝就弄过这玩意,大型的化肥厂建了不止一座,硝酸铵、硝酸铵钙年产十多万吨,此时正好拿来一用。

    “技术不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