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替蔡邕求情

    第38章,替蔡邕求情 (第2/3页)

为,罄竹难书,罪不容诛,死有余辜,我杀他毫不犹豫,他理应千刀万剐,但如何看待一个人,并不能只看某一个方面,陛下,难道董卓这一生当中,就没有做过一件有益于朝廷的事情吗?”

    赵云不是要替董卓翻案,而是据实回答“董卓年轻时,数次跟羌胡激战,前后不下百余战,董卓勇冠三军,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羌胡之患,西凉百姓深受其害,微臣曾出兵讨伐过乌桓,对异族的所作所为颇为了解,董卓诚然有错,但是那些因他而得以免受羌胡迫害的西凉百姓,难道就不应该对他怀有感激之情吗?此其一;其二,中平二年,边章韩遂作乱,董卓奉命征讨,数次立功,助朝廷平定叛乱。其三,就是为曾经因“党锢之祸”蒙冤入狱的士人翻案。除了平反冤假错案,董卓还大力提拔士人集团,刺史、太守、尚书、司空,这些重要职位上遍布曾经郁郁不得志的士人,董卓自己的亲信反而只是安排在一些不显眼的位置。蔡邕、王允这些人都是被董卓提拔起来的。”

    “赵云!”第一次,刘协直呼其名,显然他真的生气了“诚然你说的这些都是实情,可是,相比于董卓犯下了滔天大罪,些许微功根本不值一提。”

    赵云据理力争“陛下,微臣不是替董卓平凡,人在做,天在看,身为圣人子弟,我们应当明辨是非,懂得善恶,董卓的死,无可争议,可是那些受恩于他的人,难道就不应当对他感怀他的恩德吗?”

    就算刘协气的身子都颤抖了,赵云依旧没有放弃,他又举了一个例子“若一个人眼看就要被害,却被人救下了,可后来那人成了天下第一号的大恶人,那么这个被救的人,该不该站出来替他的恩人说句话呢?”

    站在刘协的角度,站在绝大多数人的角度,董卓死有余辜,可是,董卓并非一无是处,就拿蔡邕来说,董卓对他不亚于知遇之恩。

    赵云来见献帝之前,已经下定了决心,也做足了功夫,关于蔡邕的事情,反复在他脑海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