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析慈禧,定未来

    第二章 析慈禧,定未来 (第3/3页)

    所以这四人必须要拉拢,也是自己能不能消除满汉俩族隔阂的重要一环。

    不过左宗棠没猜错的话,85年就因病去世。这倒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不过目前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翁同龢”

    作为自己现在的师父,可以说是目前最信任的一人。前世也是光绪派中最核心的那个大臣,必须得拉拢。

    不过翁同龢气量有点小,就因为李鸿章等人的一次弹劾他兄长,就处处与他们作对。

    很多洋务运动的政策实施甚是困难,其中朝堂上翁同龢就是处处反对就是其一原因。

    得找个机会跟他做一下思想工作,免得破坏朕的宏图大业。

    ……

    一条条列下,藏好。

    自己前世可是26岁就能当上历史教授,对一些历史自然了解。虽然自己当时涉及的大部分是外国史,但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根线的。

    而前世丰富的知识储备,就是自己在这里立足的最大外挂。

    不管是慈禧也好,奕訢也罢。他们再厉害终究也脱离不了一个时代的眼光。

    时代的局限性限制了他们无法想象到另一个层面,更别说慈禧这个保守分子了。

    内忧外患之下,唯有强权强军定江山。

    朕要改写历史,哪有未能成功。我也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厚的一笔,让世人知道晚清还有一个光绪盛世的时代。

    忽的一阵雷声响起,似乎在印证光绪的话语一般。

    没一会,雷声响响,门外隐隐约约听到密集杂乱的脚步声。

    估计是为了躲雨,亦或为了躲雷。

    大雨再次伴随雷声而下,哗啦啦的。滴滴答答的捶击着地面,仿佛在告诉世人天怒了。

    养心殿内,灯火通明。少年咿呀细语,渐渐昏沉而睡去。

    半夜至,一小太监手持灯笼探头而入。蹑手蹑脚轻微的把蜡烛吹灭,并轻轻的为光绪撸好被子。随即举着灯笼,在轻轻而出。

    这时,时间伴随着殿内响起节奏有序的呼吸声静静而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