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下鱼饵

    第238章 下鱼饵 (第1/3页)

    朱寿神色不虞的出了户部。前脚刚走,隔壁礼部的官员后脚走进户部串门。

    朱寿双眼笑得眯成线。

    户部尚书侣钟与河套的周经、屠滽等人关系密切,不可能会上他的当。反而会因为他大张旗鼓的行为,配合默契的把内行厂资金不明的消息透露出去。

    后世除了科技的腾飞,还有层出不穷的经商手段。比如某个让男人钱包瞬间减肥的日子。朱寿依样画葫芦,把很多人套了进去。这银子掏出去,甭管是什么原因,不再是自个儿能控制的了。

    去年大明国库收到税银280万。超市一个月‘买十两银送一银’的促销活动,让他回流了100多万两的现银。这其中离不开布商、盐商的大力支持。

    便宜老爹一开始还担心他赔银子。超市货物低价出货、在外又多付了10万两的超市抵用券,怎么算都是吃亏的。

    朱寿换个角度算了笔帐。

    首先,内行厂的作坊生产的商品附加值高。比如使用纺织机、水力织布机半人工化生产,每匹布的成本在35文左右。虽然赚不了银子,可不会亏本。

    其次,因为他身份的缘故,很多原材料只要支付人工费。比如河套的盐池、玉门猛火油、铝制品、玻璃、金银饰品、铁制品、蜂窝煤,还有低廉的羊毛、肉干、面粉等。

    所以虽然是低价卖商品,但他并没有亏本。

    低价引来百姓抢购,把内行厂各作坊的库存清空。方便作坊的资产清查。

    一下子回流的资金让他有充裕的资本打商战。他原以为江南商人经商手段很厉害。没想到布商商会脑子进水,竟然花几十万银买超市的布。

    他让人鼓动江南低级官员组成团。用官员的八折价采购布匹通过漕运运抵江南。在东厂的暗中关照下,沿途没有人敢乱收过船费。他们的布匹成本比布商低了二十文左右的。一运到到江南,人人抢购。

    布商的布更加卖不出去了。这下银子没了,布匹越来越多。布匹毕竟不是流通货币。没人愿意掏银子买,除非低价割肉,否则只能砸在手里。

    盐商们比布商聪明,他们的银子大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