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县和(上)

    第三章 两县和(上) (第1/3页)

    “荆公新法,不合人情。”

    ——赵秉文评价王安石

    寒风呼啸,几十名穿着冬衣的汉子正在齐声喊着号子,趁着冬天河水低缓,高俊开始组织疏浚河道,开垦灌溉用的沟渠了。具体的水路设计是由玄空法师完成的,不但要有灌溉的作用,还要能够驱动碾硙、水碓,尽可能节省人力。

    在整个十一月,何志也踏遍了寿张、阳谷两县60多个村庄,组织押剌百户退地的事,与此同时,玄空法师和何志也也开始筹划修建整体的水利设施。

    “何先生,我们信得过你。”路哲这样说。

    像文太公这样的乡村土豪,心里面是腹诽不止的,但高俊是正九品保义校尉,何志也是从九品进义校尉,手下还有一百多全副披挂的军兵,这些乡下地主谁也不敢把自己的不满表现出来,放债捞地虽好,活着岂不是更好?

    至于阳谷,寿张两县的县官,高俊是理都不想理,估计现在这两位爷正在公堂上瑟瑟发抖,担心红袄军去而复来呢。

    就这样,尽管山东路像是一口煮沸了的大锅,押剌百户却安然置身于沸水之外,依旧按照自己的轨道行进着。

    这天早上,三个人骑着骏马,轻快的向阳谷县方向前进着,最前面的人身穿赭黄色毛领圆领服,腰里挂着一把金直刀;稍靠后的那个人穿着高俊军兵的军服,是李铭;最后面那个人是段钟,三个人是为了统计适龄儿童的数目而来回奔波的。

    人才是百年大计,现在高俊控制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近万人,干部、军兵都非常缺少,但是青壮和适龄儿童还是很多的。现在的情况是原料不缺(愿意受教育、打仗的人很多),但是机器的产能太小(学校太小,老师太少),成品太少(缺少合格的农村干部和军兵)。

    没有农村干部,就无法在这近万人中建立有效的统治,而没有军兵,就会在之后的战争中被摧毁,眼下,何志也主抓水利建设和土地梳理,高俊把教育和募军两件事当做重点。

    “军使,前面就是十字坡了。”

    “十字坡?”高俊觉得这名字有点熟悉,猛然想起来,这不就是上次吃馒头的地方吗?当下来了兴致,赶紧招呼段钟:“走,咱们再去吃一次包子——我是说馒头。”

    三个人牵着马上了十字坡,当初那面小小的酒气还在,定睛一看,不是孙玉娘是谁?

    “玉娘姐!来几斤馒头!”还没有进门,高俊就高兴的叫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