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保卫南京

    第三百五十七章 保卫南京 (第1/3页)

    说到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初进行的南京保卫战,就不得不提五年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正是因为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这才引起了当时国民政府极大的警觉,直接促成了国民政府开始拟制国防计划的同时,也认真仔细地考虑首都南京的防守问题。

    当时国民政府的参谋本部做出判断认为,一旦中日战争再度在上海地区爆发,日军必将在其强大航空兵掩护之下,以陆军沿京沪铁路、海军溯长江向当时的民国政府首都南京发起猛烈进攻。

    于是,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在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内成立了一个城塞组,由当时的参谋次长贺耀祖兼任主任,在德国顾问的指导之下,开始整修长江沿岸的江阴、镇江、江宁等各个军事要塞,并准备在南京以东构筑起坚固的国防工事。

    但问题是,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随着《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生效,当初拟订的防御计划并未严格贯彻执行,拟筑的国防工事自然也未能完成,完成了半吊子工程。

    三年之后,一九三五年夏天,华北事变发生,接着又出现一场使华北脱离国民政府中央的所谓“华北自治运动”,这才使得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日本蚕食侵略中国的政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开始积极地进行了很多抗战的准备工作。

    一九三六年二月,国民政府中央令张治中将军,负责南京和上海之间主要防御方向上构筑了吴福线和锡澄线两道国防工事线,组成了南京外卫线防御阵地。

    在南京地区,则构筑了外围和复廓两道阵地:沿大胜关、牛首山、方山、淳化镇、青龙山、栖霞山至乌龙山要塞之线为内卫线的外围阵地;以南京城垣为内廓,环城以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至幕府山要塞炮台之线为外廓。

    以上构成复廓阵地,在南京城内北极阁、清凉山等高地则筑成坚固的核心据点。

    当淞沪战场日军大批增援部队由张华浜、川沙强行登陆后,面对日军由守势作战转为强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