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一章杨幺起义

    第两百一十一章杨幺起义 (第1/3页)

    耶律余睹和萧高六被杀,异常叛乱很快就平息了。

    这一场叛乱,虽说并没有能够将金国的北方搅得大乱,但是却对金国,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使得金国与辽国、大宋的百姓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的激化。

    然而不只是金国有烦心事,对于大宋来说,也有另外一个坏消息发生,杨么起义了。

    杨么为鼎州龙阳(今湖南汉春)人,原名杨太,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参加钟相起义,在众首领中年最少,当地方言之中称幼小为“么”,遂被叫作杨么。

    两年之前,因为大宋官军的围剿,钟相牺牲后,他与黄诚、夏诚、周伦等领导起义军继续斗争。

    绍兴三年夏,杨幺被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立钟相少子钟仪为太子。

    他们坚持钟相的政策,说简单点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在洞庭湖一带据险结寨,陆耕水战,在寨内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自给自足、平等互助的生活。

    同时起义军的队伍为了应对朝廷的围剿,建造大批车船,屡挫前来镇压的南宋官军,起义军队伍扩大到二十余万人。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起义军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控制地区东至岳州(今湖南岳阳),西至鼎(今湖南常德)、澧(今湖南澧县),南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北至荆南府(今湖北江陵),幅员数千里。

    绍兴三年六月,南宋政府派王瓁为荆南、潭、鼎、澧、鄂制置使,率六万大军镇压杨么起义军,跟历史上唯一不同的就是现在潭州的统制使,是年轻小将张宪。

    起义军奋起抵抗,十一月,杨幺起义军取得阳武大捷,消灭大宋水军主力,王瓁大败而归。

    好在作为麾下的张宪,提早一步发现了杨幺军的动向,所以虽说水军受损严重,朝廷大军的主力,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