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甲骨文的意义

    第275章 甲骨文的意义 (第1/3页)

    张超送走孙总办后,继续与徐溥一起整理,他们就快整理好了,张超此时有些焦虑的问徐溥,“阁老,我们这本运河谈刊印,士林将是什么反应?”

    徐溥笑着反问道,“子卓,你以为士林该如何看?”

    张超有些不自信的说道,“学生不求赞同,只求天下人遇到问题时能换一个思路思考,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徐溥微笑不语,这个年轻人也许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可是徐溥却是清清楚楚。

    这次回乡,徐溥是非常失意的,作为一个读书人,离宰执天下只有一步之遥,他止步于此,可以说是抱憾终身。

    作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政治人物,基本都会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可是现在,万弘璧的污蔑让徐溥的立德有了一个永远洗刷不去的污点;至于立功,徐溥自知也说不上什么;

    至于立言,徐溥也只能摇摇头,他毕竟不是谢铎,可以安心治学。徐溥也不知道,在未来本朝的国史将会如何记载他这位铩羽而归的阁老,也许是平庸吧。

    这一次他跟张超同行,他的本意就是想好好观察一下这个读书人中的异类,可是徐溥万万没有想到张超给了他这么大的惊喜。

    通过与张超的辩论,徐溥发现张超竟然有一套相当成熟的治国理念,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套理念已经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也就是说张超这个不到三十的年轻人找到了自己的道。

    尽管与张超的道不同,徐溥发现却两人可以谋,大道三千,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追求大同世界。那他何不将张超的理论与圣学融合起来,与此相比,官场的一时得失算得了什么。

    张超这样的奇才也许哪一天就会陪祭孔圣,徐溥想起自己当初的担心,就会摇头苦笑,真是有眼无珠呀!

    重新找到人生目标的徐溥满腔热情的投入到校订整理中,等第一稿整理好之后,徐溥有些遗憾的说道,

    “时间还是太短呀,很多东西还是没有说清楚。幸好子卓在苏州为官,老夫归乡后离你不远,你可常常来看望老夫,若无空暇,亦可书信来往。”

    因为永乐大典的出版需要,规模扩张了无数倍的济世书社,只用了两三天就印刷出了这本运河谈,刊印天下。

    南京的大佬们第一时间就拿到了这本书,此时已经准备退休的潘尚书仔细阅读了一遍,怎么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自理学之后,儒学的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