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进京之前

    第1章 进京之前 (第2/3页)

印度,与下西洋的大明船队有了接触。

    但是光芒之下,必有阴影。这同样是一个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时代,大量掠夺的金银充斥着大明,刺激着工商业的飞速发展,但是还有很多无处可去的金银,也刺激了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

    为了生存,无数老百姓变卖家产,远离家乡开始出海探险,或者成为大农场的农民,或者成为大工场的工匠。

    在南方,随着济世钱庄的飞速发展,大量资本进入工商业,刺激了丝绸业,棉纺织业,造船业,钢铁业,陶瓷业的飞速发展,来自大明的大量物产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洋,直至欧洲。

    而巨大的收益同样也刺激着工商业的飞速发展,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一个叫做经济合作社的整合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商助学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很有经济头脑的士大夫。

    通过对于南宋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的研究和运河谈,已故首辅丘濬的大学衍义补等的研究,一种全新的财富观诞生了,因应时代的发展,张超在弘治十六年出版了国富论,提出了一系列自己治国的理念。

    张超以自己的运河谈为基础,阐述了他对于国家的经济,外交,内政,国防,教育各个领域的观点,这事实上就是一本他心中如何改革大明的规划书。

    这本书一经问世,当时南方的读书人争先阅读,并且不断的投稿与张超商议,或者前来拜访,这股热切的讨论一直到弘治十八年天子驾崩为止。

    此时谁也没有想到弘治盛世就这么快的结束了,又一个少年天子出现了,不知道他是否能够延续他父亲创下的伟业。

    “爹爹,您又要入京了,孩儿就可以见到大哥了!”

    就在张超愣愣的想着心事的时候,他的次子明镇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的闯了进来。张超看了一眼老二,见他满头大汗,手里还拿着马鞭,笑着说道,“怎么,张二少爷又去哪里游荡了?”

    听张超语带调侃,明镇笑着说道,“孩儿跟安海大哥去练了一会马,听到爹爹升官的消息,才急哄哄的赶了回来。”

    张超点点头,无奈的说道,“也不知道你老子我造了什么孽,你们兄弟竟然差异如此之大,你读书不如你大哥就算了,还特别喜欢舞刀弄枪,难不成真的想要出去带兵不成?”

    明镇因为不喜欢读书,被张超夫妻教训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所以他毫不在乎的说道,“爹爹文武双全,现在大哥继承的爹爹的文才,十八岁就中举;那孩子当然要继承爹爹的武功,日后率领千军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