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安化王

    第70章 安化王 (第1/3页)

    张超推行的几条改革,从提出设想到确定方案,最后到执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所以整个正德四年余下的时间和正德五年的上半年,张超都在忙碌中度过。

    科举改革相对最为容易,是执行层面的问题,经过连续几次秀才录取考试的实验,到了下半年,在全国乡试的推广已经是必然。

    提前了一年多,各地的秀才原来对于第二场第三场敷衍了事的盘算再也不可能了,只得老老实实的拼命准备,这不可避免的提高了的预备官员的水平,就算为了这一点增加一些举人名额也是值得的。

    而来自于济世学院的考生早就习惯了这一切,张超坚信这一次他们会表现很好,路已经为他们铺好,怎么走就看他们的了。

    而大明官军此时对于汉中四川叛乱的讨伐,也进入到了关键时期,数万三边精锐的加入,如摧枯拉朽一般迅速改变了战局,但是秦岭一带复杂的山地拖延了官军解决叛乱的时间,但是明军的胜利已经是必然。

    拖延越久,当地老百姓的伤亡只会越大,而可以掠夺的奴隶也越多,所以张超也不着急,反正朝廷能吃得消,刽子手也当了,那就做到底吧,所以张超严禁前线玩什么招安的把戏,叛乱者要么死要么成为奴隶到海外挖矿,虽然镇压过程艰难些,但是却少了很多麻烦。

    对于这种中等级别的农民起义,明军是有足够实力镇压的,而在国家强盛之际,对于这些偏远地区来一番严厉的清洗,可以获得几十年的平安,所以兵部尚书张超的严厉手段,士大夫虽然背地里骂几句屠夫,但是当面却不会反对,谁都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须有人做的,张超愿意当这个恶人,何乐而不为。

    而三边精锐被调走,同时为杨一清的整军创造了条件,甘肃宁夏固原延绥四镇的防线北移,已经不需要那么多战兵了。

    在这种人心思定的大势下,随着张超的银子到位,大批边军或者调走,或者归乡种地,杨一清以非凡的胆魄一口气裁撤了十几万军队,这样一来甘肃陕西的元气开始恢复。

    所以在杨一清从陕西调离的时候,陕西的当地士绅欣喜若狂的送给了他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