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改革从科举开始

    第139章 改革从科举开始 (第1/3页)

    张超连夜对张璁的策论进行了一番修改,添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鼓励办学,扩大基础教育的范围,增加一些专科教育等,然后张超让人将策论抄录了几十份,请来了朝中重臣还特别邀请了杨一清张璁文征明这些对教育有见解的人一起过来商议。

    张超以人的一生为例,能够在科举上面有所成就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人,绝大部分孩童受教育的目的在于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不会算错账,日后可以有一个不错的工作。而工作安稳的人才是大明的中坚,他们提供粮食赋税,而且并不会造反。

    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以识字为主,张超建议增加基本的数学教育,目标在于让十岁以下的儿童学会认识常用几千汉字和一百以内的加减乘除。

    而到了十岁之后,稍稍长成,这时候就应该筹划孩子的未来。那些聪慧的孩子可以进入科举的学习,而绝大部分孩童在这个阶段就被淘汰了,但是识字会算账可以说是终身受益。

    一个孩子从识字到可以参与童子试,最起码要经过五年以上的学习,所以这个阶段同样也有分化,读书有成的可以继续参加童子试,而期间希望不大的孩子就可以进入专科的学习,擅长算术的就可以培养做账,擅长动手的可以培养成工匠,医生等等。而这些专科学校不需要朝廷费劲,可以由民间办理,在南直隶已经有很多所这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混的好的收入不菲。

    张超在这里强调了工匠的意义,随着大明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对于工匠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南直隶一个出色的造船工匠一年的收入甚至可以达到一年一百银元以上,这样的收入足以养家糊口。

    另外擅长制造枪炮,保养枪炮的工匠,军中十分需求,这一块朝廷必须加强对工匠的培养,没有好的兵器朝廷如何能够平定乱匪,扫灭鞑靼。

    而通过县试,府试,院试脱颖而出,考中秀才的才算是真正的士大夫,这之前被淘汰的还是有很多人,张超认为现在有很多头发白了还孜孜以求秀才功名的童生,这太浪费人才了,所以他的看法很简单,要从年龄上限制参加院试的童生年龄,比如说超过三十五岁就不给参加童生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