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一节 福禄伯

    第三二一节 福禄伯 (第1/3页)

    这几位内阁大臣天天同崇祯皇帝打交道,对这位年轻的皇帝的急躁、刻薄的性格是再了解不过的了。

    因此他们都不愿在崇祯皇帝兴致正高的时候,给皇帝浇冷水,只能暂时放下自己心中的一点反对意见,互相参酌着商议起给姬庆文的封号来了。

    大明朝的官僚体系发展了两百多年,已是僵化得近乎凝固。

    反映到给姬庆文拟的封号上,便都是那些诸如忠勇、恭敬、泰康之类的陈词滥调。这些陈词滥调虽然迂腐陈旧,却绝不会有什么大错,正好应承了大明朝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氛围。

    然而这样的封号,却没法在崇祯皇帝面前过关,他金口一开,只用“暮气”、“无聊”两个词语,便将这些封号全部推翻,自己灵机一动,用自己那丰腴圆润的字体写下“福禄”两个大字来。

    这就相当于崇祯皇帝给姬庆文钦定了封号——福禄侯。

    内阁这几位饱学鸿儒一看见“福禄”两个字,便皱起了眉头,这两个字也没品位了,写成春联还嫌恶俗,作为大明朝正是册封的侯爵的封号,岂不是太儿戏了些?

    可一想到“福禄二字”既然是皇帝的金口玉言,而且这封号又不会冠在自己的名前,这三位大人便即释然了,随即编排了一堆“圣上英明”、“学识渊博”之类的马屁话说给了崇祯皇帝听。

    三位阁老拍马屁的本事,可比办实事的本事厉害得多,崇祯皇帝听了他们如此用心的奉承,顿时心花怒放,当即要内阁首辅周延儒当场拟好圣旨,等白莲教之乱彻底平定之后就要明发天下。

    周延儒乃是堂堂内阁首辅大臣,拟制的事情都是交给在内阁行走的一些资历浅薄的翰林学士、庶吉士之类的小臣代劳。现在皇帝要自己给姬庆文拟旨,这让他心中有些不满,可要是当面拒接皇帝这样的旨意,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没趣了。

    于是周延儒便只能在太监的伺候之下,提笔开始草拟旨意。

    这时内阁次辅温体仁却是别有想法——他早已看出姬庆文在皇帝面前圣眷正隆,现在顺着皇帝的心意,巴结一下姬庆文,乃是一件一本万利且全无风险的好买卖。

    于是温体仁笑着向前半步,拱手对崇祯说道:“圣上,最近老臣久未动笔,正在技痒之时,不如让老臣也拟一道奏章,愿同周首辅大人比个高低如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