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〇节 《几何原本》与《农政全书》

    第三五〇节 《几何原本》与《农政全书》 (第2/3页)

,这两本书的销路实在惨淡。”

    徐光启抚摸着这两本书的封面,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这两册书中介绍的,却是正经的经世济民之术。老夫倒也不求现在就能有所裨益,只求能够像种田那样留下一颗种子,待千秋万代之后,能够造福子孙后代,就算是不负老夫这一片苦心了……”

    姬庆文却道:“徐阁老也不必过于悲观。其实这本书还是有流传的。别的不说,我在苏州织造衙门办的福利坊里,给织工后代上课之时,除了学习一些孔孟之道外,也聘了几个脑子还算聪明的老师,专门以这两本书为教材,教小朋友一些有用的知识,希望将来能派上用场。”

    徐光启听了这话,两颗浊泪顿时夺眶而出,哽咽道:“那就好,那就好。我大明朝不缺熟读四书五经的人物,能有几个娃娃学些真才实学,将来是定会为朝廷建功立业的!”

    徐光启这话说得诚恳,让姬庆文也不住点头称是,可“为朝廷建功立业”这几个字,他却不能苟同——要知道,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明朝到了崇祯皇帝继位,就只剩下不到二十年的国祚了;而就算是加上南明那段混乱的时期,也没多少日子可以奔踏了……

    于是姬庆文忽然冒出了一个危险的念头,低声试探地问道:“徐阁老有没有想过,万一我大明朝就这样亡了呢?”

    徐光启显然是没有想到这点的,听了姬庆文这话,脸上流露出了掩饰不住的慌张表情:“老弟这话说笑了……说笑了……今后可别再提起了……”

    姬庆文倒也确实不想再在这个话题上纠缠下去,话锋一转,指着徐光启手中的《农政全书》道:“徐阁老,你这本书里提起有甘薯这样东西,似乎也已引进到了国内,可我在江南,怎么从来都没见到过呢?”

    姬庆文知道,明末大旱,尤其是在山西、陕西、甘肃这样的地方,水稻、小麦、大豆等等,往往颗粒无收,这是明末西北民乱始终没有能够平息的最重要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便是要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吃饭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引入玉米、甘薯这样的高产、耐旱作物。事实上,明朝之后的清朝,之所以能够在科学技术未见得发展了多少的前提下,却能养活超过明朝三倍、四倍的人口,主要原因还是引进了几种高产作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