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一节 发兵朝鲜

    第四四一节 发兵朝鲜 (第1/3页)

    要说李元胤这么多年锦衣卫的俸禄毕竟没有白吃,用着姬庆文的钱,没花多少时间就建立起一张覆盖整个大明朝的情报网。

    这张情报由三教九流、七姑八婆、乞丐混混等人组成,人脉范围虽然极广,骨干却是十分精炼,只有李元胤、李岩和姬庆文三人才知道这张情报网的概况。

    尽量缩小和收敛的内核,保证了情报网最重要的两个要去:机密和迅速,至于情报收集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两点面前就显得不甚重要了——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宁可不去侦查,也不能暴露这张情报网的讯息。

    然而奉旨出兵朝鲜,乃是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这样的事情,自然瞒不过李元胤的目光,也瞒不过姬庆文的耳朵。

    原来是李元胤通过沈良佐的门路,暗中收买了在乾清宫端茶沏水的小太监。而崇祯皇帝在同温体仁密议之时,就是这个小太监当值,听到消息之后便假装顺口说给了李元胤留在宫中的内线知道。

    内线得知消息之后,便趁着出宫采买物品的机会,告知了在京师经营姬氏钱庄的多九公。多九公是个老江湖,又对姬家忠心耿耿,知道此事不可大意,便派儿子小多子以核对账目为由,带着消息、骑着快马,立即南下给姬庆文报信。

    古代传递信息,虽然有烽火、信鸽等许多比骑马传递快得多的手段,可是烽火台传递的信息内容太多单一、而信鸽则要考虑能否飞到目的地和会不会半途被人截杀等原因,都不是十分可靠。

    真正机密紧要的讯息,还是得依靠得力的人力传递。

    小多子便是这样一个得力之人,他跨马加鞭、日夜兼程,花了五天时间终于将消息送到姬庆文手中,比传递军情要务的八百里加急快递还要快了三天。

    可别小看这三天时间,在这段时间之内,已足够姬庆文做细致的商议和完全的准备了。

    其实按照姬庆文的打算,眼下他现在并不愿意就这样贸然出兵北上。因为通过崇祯三年左右的一通神操作,直接威胁大明朝廷统治的满洲皇太极和西北民变已经被姬庆文用各种手段打压下去了,只要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变故,崇祯初年的局势已然稳定下来。

    而姬庆文正是要利用这种稳定的局势,继续赚取大量白银、开展土地改革、推广新引进的农作物、编练明武军将士、修建大海船等各项工作。并且这些工作的重要性,比起压制满洲八旗和西北民变来,一点也不逊色。

    姬庆文自己心里也明白,明末崇祯年间经历了一场气候异常寒冷干旱的小冰期,造成了灾害不断以至让朝廷无暇赈灾的局面。因此留给姬庆文可以安心大展拳脚的时间并不充裕,迫使他不得不多管齐下地部署和开展各项工作。

    饶是如此,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灾害带来的进一步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姬庆文自己的预料,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皇太极独辟蹊径、铤而走险地攻打朝鲜,而崇祯手里则是无兵可用,只能千里迢迢调动远在江南的明武军前往增援。

    对于即将到来的崇祯皇帝命令姬庆文出兵北上的旨意,姬庆文身边之人的意见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