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少年时光
第二章 少年时光 (第2/3页)
为,“大跃进”运动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亿万劳动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整个民族展现了几千年来从没有过的高昂精神面貌。
诚然,历史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也不仅仅在人们如发黄照片般的模糊记忆里,历史是鲜活的,是无数人用生命和精神写就的。即使身处怎样的灾难中,作为大写的主宰地球的“人”,也能顽强求生。
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无数人的共同记忆,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整体上的历史。
历史不容割裂开来,但整体的历史的确往往淹没个人的喜怒哀乐,很容易被抽去血肉后,只剩下冷冰冰的骨骼。
比如,在那个大跃进引起世界瞩目的年代里,有一对年轻人,却满腹忧愁,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振作不起来。对于“赶英超美”的国家战略性发展目标,他们像所有的中国人一样为之热血澎湃,渴望自己能够为国家早日进入世界强国之林作出自己的贡献。
但在此之前,他们又必须和所有人一样,先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生存,这的确是个大问题。
母亲所在的德州国棉厂,因为收不上棉花,大批工人被下放。母亲就是其中之一。
刚刚因为生了个儿子而高兴的年轻父母,此时又陷入极大的苦闷之中。
夜,已经很深了,可他们四目相对,却最终无语。按过去的政策,子女的户口一般随母亲。母亲这一下放,按规定“下放三年回国棉”,我和母亲的户口可以继续落在国棉厂,但供应粮没有了。过去是三口人的粮食供四口人吃,还勉强度日;以后一口人的供应粮,要维持四口人的生活,是万万不可能的。
还是母亲首先打破了沉默,对父亲说,你留在城里继续工作,我带着孩子回去。父亲说,分家后,他们弟兄五人每人分了颗大枣树,其他的啥也没有。老家现在是房没一间,地无一垄,孩子还小,这日子咋过呢?
又是长久的沉默。最后,两人终于统一了思想,决定父亲也申请下放,全家一块搬回老家。如果三年后母亲回来,父亲就也跟着回来。
1962年农历4月6日,这是个后来让我非常痛恨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出生不到半年的我和父母从德州市乘火车回到了故乡——禹城县马关屯公社梁庙大队。
出生在城市,而且只有非农业户口的我,因父母的选择,从此,成为了一个农民。
父母的决定可以说足深思熟虑的,但没有想到娃,此后搬回农村就再也没能回城。
在他们看来,这一举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更谈不上什么伤心、遗憾,也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的留恋。
当一个工人,还是当一个农民,在当时根本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他们要面对更为残酷的生存现实。
他们不会想到,只是因为他们当时看起来别无选择的这个选择,多年后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人生困窘。
不为别的,只为他们轻易放弃了城市户口,选择了回到家乡当农民。“农民”,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这个国家最庞大的群体,“种地”,也是几千年来最稳定的一种职业。但是农民又意味着与城市格格不入的语境。
多年以后,即便是我自己当兵离开了那片土地,在青春年华找对象的年龄,对从城市入伍的那些高贵、靓丽的女兵、女军官们,也只是想想而已。因为我时刻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在部队提不了干还得回去像父辈一样种地。
当兵后,有时为了虚荣心(年轻人好像都爱虚荣)和那点可怜的自尊,每当遇到不熟悉的人或者是为我接转电话的女兵们,我总说自己是德州市人。后来,跟我一块当兵的老乡还是戳穿了我的谎言,使我尴尬至极,但我还是强词夺理地说,在哪儿出生就是哪儿的人。我出生在德州市,不信你们去问问我的父母。尽管我与人家辩论,但我是心虚的。在中国衡量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的标准就是户口——你是非农业户口还是农业户口。
城里人,乡下人,谁都没有选择出生地点的天然权利,然而那一纸户籍卡片,却的确重逾千斤!
实事求是地说,我当初并没有想这么多。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我有了青春懵懂的意识后,我就一直在为逃离农村、逃离土地、逃离那纸令我遗憾、令我羞愧、令我抬不起头来的“农民”身份而努力着,争取着,直到我真正离开农村(提干),改变了地位来到大城市工作。
而这,整整用了我十年时间!十年啊,一个人最可宝贵的青春年华,不是用在实现伟大抱负,不是用在追求卓越人生上,而是用在这么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可见,一个人的出身对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但说实话,现在,当我在拥有了这么多年城里人的身份后,我又开始怀念农村、怀念起土地和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乡亲们来了!不知道为什么,在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包围的大城市里,在汽车的嘈杂、尾气的污染和人与人之间日渐疏远、隔膜、猜疑的现代都市里,我开始怀念起农村人与人之间的那份坦诚、直率、热情,尤其那种“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的乡土之情。
有人说,现在的人们正在向土地回归。这么说,倒不是说人们在向往回到田间地头上去劳动,而是向往根植在大地上的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向往那种简单而淳朴的田园牧歌式的悠闲生活。
不知道哪位哲人说过,时间具有疗治伤痛和修饰过去的特殊功能。今天当我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远远地回首在农村的生活,我不再记起那些酸楚和苦痛的岁月,相反,记忆的咀嚼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