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喜拜师

    第三章 大喜拜师 (第1/2页)

    话说回来。平舆街每年3月18会在西塔寺举行庙会,这年陈大喜13岁,也随着人去庙会上看热闹。看到西塔寺门前被围的水泄不通,挤上前。原来是一位老人和一个年纪相仿的小女孩在舞枪弄棒,陈大喜感觉这人武艺耍的太厉害了,非常的喜爱。此后的几天,陈大喜每天都会来这里观看。有一次,这位老人放下手中兵器歇息的时候,陈大喜挤了过去。上前便提起兵器(流星链子锤)舞动了几下。这一舞动不要紧,却惊得老人暗暗称奇。

    原来这兵器有四五十斤重,老人舞动起来还要歇息一会。可陈大喜小小年纪,弱不禁风的样子,却挥舞的虎虎生风!

    表演结束散场的时候,陈大喜又殷勤的为老人帮忙收拾场地,老人心里已有十分的满意。收拾完毕,老人问他:“你可否愿意学习武艺?”没想到陈大喜不置可否,却直接跪倒在地,嘴里大喊:“师父!”自此,陈大喜正式拜师学武。

    而这位老人,正是天理教教徒,姓泰名山,江湖人尊称为“老泰山”。1813年天理教在河北反清起义失败后,他就流落江湖,一路卖艺来到广州。正值林则徐禁烟被查办撤职,奕山向洋人投降,老泰山离开广州,路遇一位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儿在外流浪。遂问其家世。原来,小女孩名叫和儿,父亲是清军水师士兵,与英军战斗时牺牲,母亲亦身亡,只留小女孩一人。老泰山见女孩儿无依无靠,便收为义女,教授武艺,一同闯荡江湖。一路向北来到汝宁府,适逢平舆街有庙会,便来到这里卖艺。

    再说这陈大喜。大弟陈文、二弟陈双喜。虽说家在陈家寨,但却一贫如洗。无奈,父母带着他们去王曾楼村租地主冯老四家的地维生。自幼陈大喜兄弟们便熟悉农活,深知疾苦。在王曾楼住了两年,父亲病死。一家人无力维持生计,只得搬回陈家寨。幸好陈大喜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传遍乡里。私塾老师陈会如(陈大喜叔叔)免费收其为弟子,并给他起名为“泰和”。陈大喜只上过三年私塾,却看得懂很多诗书,在学堂里成绩一直都是最好的。

    再说这老泰山收陈大喜为徒。因为庙会的缘故,私塾放假三天。大喜被老泰山的武艺深深吸引,便产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