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陆羽著《茶经》(下)

    第八十七章 陆羽著《茶经》(下) (第1/3页)

    陆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乱”前后,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并行,南方则儒禅汇流。

    陆羽初到江南,结识了时任无锡县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状元出身,当世名士,为陆羽的茶事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但对陆羽茶事活动帮助最大而且情谊最深的还是诗僧皎然。

    皎然俗姓谢,是南朝谢灵运的十世孙。皎陆相识之后,竟能结为忘年之交,结谊凡四十余年,直至相继去世,其情谊经《唐才子传》的铺排渲染,为后人所深深钦佩。皎然长年隐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隐心不隐迹”,与当时的名僧高士、权贵显要有着广泛的联系,这自然拓展了陆羽的交友范围和视野。

    陆羽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资料,后又是在皎然的帮助下,“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陈师道在《茶经序》里这样写道:“夫茶之着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也就是说,陆羽是天下第一个写茶书的人,对茶事人事功不可没。

    自从火门山上下来之后,陆羽便心无旁骛,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湖州,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定居于此,起早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为友,以茶叶为伴,用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充实《茶经》的写作。

    在《茶经》中,陆羽共设计了二十四种茶器。在第四章节中他具体讲到茶器,如碗、风炉、火夹等。陆羽认为碗作为喝茶用具,越州出产的碗最好,鼎州和婺州的碗差一些。喝茶的器具对于专业喝茶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茶具泡制出来的茶味会有不同,有时候质地高档的茶具,不一定会泡制出香气怡人的茶水。意即茶叶和茶具有着密切的关联,物器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衬托。

    陆羽认为,茶具不外乎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二十四种,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烹茶器具。为什么有的人家茶叶好,却泡制不出美味诱人的茶水?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