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巫青的逻辑

    第一百三十九章 巫青的逻辑 (第1/3页)

    农天一问:母亲,茶与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巫青答道,经常有人说,喝中药的时候不能喝茶,茶能解药。

    汪紫薇在一旁斟茶倒水。

    农天一又问:那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巫青肯定地说,显然是不对的,茶只解毒,不解药性。

    其实,茶叶本身是中药。在茶叶利用的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就有三千多年主要作为药用。茶叶作为药用,在我国很多古书上就有记载。

    汪紫薇插话:《神农本草》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对茶的功用,就有明确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农天一想起茶祖神农的传说:相传神农在品尝百种草药时,当尝到金绿色滚山珠而中毒,正巧倒在茶树下,而茶树叶上的露水流入口中,使之苏醒得救。这虽说是传说故事,但却记载了茶叶有解毒功能这一事实。

    农天一接着说:三国时名医华佗在《食论》中写下了“苦茶久食益意思”,这说明古人早就知道饮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茶治便脓血甚效”的验证。

    梁代名医陶弘景云:“久喝茶可以轻身换骨”。这虽有夸张之嫌,但也说明了茶叶有强身保健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她们点头称是。

    巫青顺着思路往下讲,再来看以茶入药的古方。

    茶的药性:“味苦、甘,性凉。归心、肺、胃、肾经。”有“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的作用。

    巫青喝口茶说,仅举两例:一例,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治疗“伤寒头痛壮热”的“葱豉茶”,就是用“葱白3茎(去须),豉半两,荆芥1分,薄荷30叶,栀子仁5枚,石膏3两(捣碎),茶末3钱。以水两大盏,煎取一大盏,去滓,下茶末,更煎4~5沸,分2度服。”

    一例是宋代施发《续易简方》中的“姜茶散”,用“生姜(和皮,切片)10片,陈腊茶末2钱。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热服。”治疗“赤白痢”。此方明代的《医学入门》称为“姜茶煎”,直到清代《医林纂要》称“姜茶饮”,可见历代都在用这个小方子。

    巫青道,还要选择药性适合体质的茶才会更有效。

    茶性寒温与发酵程度关系较大,发酵程度越低,寒性越大;发酵程度越高,温性越大。不发酵的绿茶性偏寒,完全发酵的红茶、黑茶性偏温,重发酵的乌龙茶、老白茶类的“四性”处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另外刚炒制出来的新茶,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均含有火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