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静静的洨河 第二十七节 城门

    第一卷 静静的洨河 第二十七节 城门 (第1/3页)

石邑城外,这一路的风餐露宿让赵宏疲惫不堪。虽然穿越以来赵宏吃了不少苦,但是这种风餐露宿遭遇还是第一次。第三天队伍出发的很早,赵宏只是拿着鞭子赶牛车,穿越以来赵宏还没有见到过这个时代的城市。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进城了,赵宏显得有些兴奋,旅途的疲劳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也略微有所缓解。

    等到征粮队接近中午的时候,远远望去,一座由土黄色城墙包围的城市,就像盘在地上的巨龙一样出现在众人的的视线里。随着距离的缩短,城市在众人的眼中不断地变大,同时变得更加清晰。城市四周数公里内只有农作物,光秃秃地几乎没有树林。征粮队沿着官道向右转弯,已经可以远远地望见石邑的东门了。

    这个时代的常识与后世的城市有很大的不同。在这赵宏的前世,城市的城墙大多所谓文化遗产保护了起来。大多数城市和如相邻乡村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城市可以自由扩建。但是在东汉王朝,每一座城市都被高高的城墙圈禁起来。对于因城市的发展而产生城墙之外的大量商业活动,在这些商业活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城墙会进行扩建。围绕这些新的商业区域将会重新筑起城墙,称之为郭。封建的王朝对于不同城市的城墙高度,长宽,厚度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本身也是封建等级化制度在城市的一种体现。

    古老的石邑又称石城,历史是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前。位于洨水旁的石邑虽然不是郡治,但原本也是秦朝桓山郡的重镇。在秦末战乱导致石邑人口大量流失,这使得西汉时期石邑的地位的重要性严重下降,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县城。

    石邑的城墙高度自然不是保集寨能第的,大约不到三丈高,修筑的城楼倒不是很宏伟,却远远的给人一种威慑和震撼。赵宏第一次发现汉代的城墙和后世残留下来的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城墙大多是在明朝“高筑墙“的政策引导下的产物。而汉代城墙并不像明代城墙那么平整,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块突出的马面。马面上面还修筑有箭楼。这样的交叉火力有效的抵消了的城墙防御的死角,使得城墙的防御功能大大增强。

    虽然比较方正的马面的功能比起后世尖角突出的棱堡还要逊色,存在着突出部位相对过短,仅仅有城墙外凸而没有内凹的缺点。

    这使得它的防御能力与比起棱堡来说还不能充分发挥交叉火力的优势,也存在着不能完全抵消射击死角的问题,但是即便这样,也说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距离这个时代几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锯齿型的马面,也许再发展不了多久说不定就进化成棱堡了。这种原始结构的棱堡比欧洲要早得太多,我国人民的智慧哪里比那些白毛狒狒差了?

    至于为什么后来很多城墙修得笔直而很少有马面。赵宏觉得是由于中国长时间的统一造成的问题。在缺乏强大敌人的威胁情况下,统治集团的生活过极为安逸,这导致军事技术长期停滞不前而片面追求美观。毕竟锯齿般的城墙远不如平整的城墙气派。

    而欧洲人的历史一直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类似,不曾统一过的欧洲使得这些白毛狒狒一直处在激烈竞争中,所以他们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