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残忍与割舍

    第四十一章 残忍与割舍 (第3/3页)

扛得住要扛,扛不住也要扛。古人不是说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我有思想准备,这些年到现在能站在将军你的面前,比起那些墓园里的同志,我已经很幸运了,将军何尝不是?老部长在收发室已经干不动了,正好,到时候我就去接替他,总有一天是要去收发室发报纸的,只是个时间问题。

    姬光荣叹了一口气:说,你保重吧。

    唐卫东对姬光荣说:将军你也保重。

    唐卫东送走姬光荣,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拿起毛笔想写字,笔停在空中,终究没有挥毫的情绪,觉得面对的世界变成了张旭的草书,千头万绪,竟然有些茫然,是不是自己真的老了?为什么姬将军急于提出来要给这些事件定性呢?为什么呢?姬将军是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将军,性子急燥说出一些过急的话本来也不为过,可他的儿子为什么会出现在罗素城堡呢?什么样的忠诚才是百分之百的忠诚呢?如果已经做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忠诚,还有百分之零点零一的不忠诚呢?

    其实,自从觎望西事件发生后,唐卫东就责令赵寒冰对白秋露实施了24小时全天候监控。唐卫东太了解白秋露了,也知道白秋露与觎望西的感情是相互可以用身体为对方挡子弹的情感,往宽里说,他们都可以彼此做到,正是这份情感,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不管是作为组织或是个人,唐卫东对白秋露都是信任的。正是这份信任,唐卫东觉得解决觎望西父女的问题,白秋露是最好的人选,但从组织原则上的亲人回避制度和个人情感上出发,唐卫东都不合适让白秋露去执行对觎望西父女的清除令。让一个妻子去解决她的男人,让一个母亲去解决她的女儿,不论从那一角度考虑,都是残忍的。可是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牺牲都算不了什么,个人的残忍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其实唐卫东知道白秋露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实际上他也在等待白秋露的选择,于是,当白秋露提出来愿意去执行任务的时候,唐卫东的态度是不置可否。因此,白秋露的离开,实际上正是唐卫东希望看到的。他认为白秋露有这个能力把这件事情处理好,但他不能下这个决定。如果不是唐卫东的这种默许,处于全天候监控白秋露怎么可能轻易的离开?当知道白秋露离开的时候,唐卫东说不出是怎样的感觉,是高兴还是悲伤?唐卫东知道,白秋露的离开,是要用行动表达她对组织的忠诚,但这一去,一定是一次死亡的旅行,高兴是白秋露一定是那个可以解决问题的人,悲伤是不知道她这一去或许就永远的去了。

    可他们的人生注定就是这样,注定每一次分开都可能是永别,没有办法,他们选择了这样的人生,除了承受,没有第二种选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彼此都十分的珍惜,珍惜每一次的相聚,珍惜每一次的喝酒,珍惜每一次的握手,珍惜每一次的问候。因为,或许明天就什么都没有了。

    唐卫东是信任觎望西的,也是信任白秋露的,同时也是相信觎秋莎的,可现实呢?现实与情感的差距就是他们都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他之所以迟迟不定性,就是心里还存在着那么一点点的期待,期待奇迹的发生,必竟都是曾经生死与共的同志,他从情感上不认同他们会走到对立面去。这是一份割舍呀,跟割自己的心没有什么区别。唐卫东不是那种善于动情的人,可想起白秋露留下的纸条“如果活着一定回来”,唐卫东有一种身体被悲伤撕裂的感觉。唐卫东有一种直觉,白秋露如果找不到觎望西父女,那么,死也不会回来了,但她绝对不会是走到对立面去的那个人。其实,白秋露的离开他是默许了的,事实上是给了白秋露去寻找的任务。如果对白秋露采取了措施,至少对白秋露可以起到保全。唐卫东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残酷,从现实来看,或许这一家三口真的是回不来了。唐卫东让秘书通知赵寒冰,除了觎望西父女之外,增加了对白秋露的清除令。白秋露的离去,已经够残忍了,可更残忍的是,唐卫东还不得不对白秋露下达清除令。唐卫东也明白自己的残忍,但他不得不这样割舍。

    唐卫东也是想进一步的试探,看看静静的水面上会冒出什么样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