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上市】(2)人算不如天算

    【第35章:上市】(2)人算不如天算 (第1/3页)

    淇奥演艺集团的上市仿佛自带BGM,一路在绿灯中高歌挺进,顺利极了。

    唐青悠一下子成了中国演艺界炙手可热的代表人物,各路媒体的采访邀请纷至沓来,Rita列了两页A4纸的媒体名单过来请示

    这若是从前,换做被采访人是蒋睿或哪个合作伙伴,她定是开个大型的媒体见面会,把名单上的所有媒体都召唤过来,一次聊个够,博个铺天盖地的宣传。

    可当受访对象换成了自己,唐青悠的想法做法便南辕北辙了。

    这一次,唐青悠扫了一遍名单之后,只留下了三家媒体的对口栏目接受专访,分别是本地排名第一的纸媒文化版、电视台文化人物访谈节目,以及夏琳出面的人物周刊专栏。采访地点,统一定在了淇奥戏剧中心的剧场观众席。

    两家本地媒体由于类型不同并不会产生报道冲突,是一起过来的。文字记者、摄影摄像记者、栏目主持人和编导、技术等等,一共来了七八人。

    就在这七八个人里面,唐青悠看到了两张熟悉的面孔。

    一个是她刚进南山大剧院时有过来往的电视台女记者徐乔,一个是报社的摄影记者——她想了许久,直到听见Rita打招呼叫了“钟老师”,她才勉强记起对方的姓氏,钟老师,也就是以前南山大剧院的摄影师小钟。

    小钟似乎早就习惯了被人忽略无视的感觉,见唐青悠有点便秘的表情便知她是“贵人多忘事”早不记得自己名字了,便主动做了自我介绍。

    相比在南山大剧院时的拘谨,如今的小钟倒是有了点老江湖的味道,通身上下落落大方的样子,对着本没有过什么往来的唐青悠,也能侃侃而谈不冷场,差点便把文字记者晾一边晒太阳了。

    唐青悠心里不得不感叹,南北院线这只鲶鱼,终究还是培养了不少方方面面的人才。这也算是完成了它本土化的职责与历史功能吧?

    虽然往事不堪回首,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山大剧院的挫折教育,也成就了她自己。

    虽然两家媒体的采访是同步进行的,但纸媒的反访谈还是要快的多,拍了个人照之后,纸媒的两位记者先行告辞,电视台团队才刚刚结束现场布置。

    主持人和技术人员还在做最后的设备检测与对光工作,徐乔拿着采访本,就这访谈提纲给唐青悠逐条提醒。

    唐青悠本就是传播专业出身,徐乔无需费劲便完成了准备任务,两人一边等着就位,一边闲聊了起来。

    也是真的不够熟,彼此能聊的大概只有范新蕊了。唐青悠没有提范新蕊被谢正扫地出门的事情,随口问了徐乔:“你最近怎么样?新蕊呢?”

    徐乔微笑说:“我自从调到栏目组,特别忙,所以也很久没跟新蕊联系了,找一天放假再去关心她一下。”

    唐青悠一听这话,不免起疑:“你现在忙得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放假吗?栏目组任务这么重?”

    徐乔摇了摇头:“该有的休息都有的。只是我目前在忙着准备考研,英语政治都不太好,周末至少要抽一天去上补习班,栏目组又经常要迁就嘉宾的采访时间,休息时间就调得有点没规律了。”

    听到这个解释,唐青悠很理解,毕竟演出行业也是周末比平日忙,她本来就没几个朋友,周末还抽不出闲暇时间,便更加茕茕孑立了。

    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徐乔还在努力学习、准备考研,唐青悠倒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