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差强人意

    第13章 差强人意 (第1/3页)

    文彬回到垂拱殿内时发现右相张琦和参知政事赵随乾带着临安大小衙门的主官全部赶来,他立即把万言书交给了李宦。

    看着李宦把万言书呈到朱崇礼手中。汤浩突然有了一股发自内心的无力感。他一心一意维持恩师李林忠造就的兴国议和。

    可是朝局似乎正在朝自己最不愿看到的局面发展,上万人聚在皇城外,竟是为了罢免自己。

    在汤浩看来,李越之案不过是一个借口。而皇上没有果断的将闹事人群驱散,所以他才更加的失望。

    朱崇礼草草看了一遍万言书,沉着脸说道:“诸卿,此事当如何处置?”

    虽然心里很反感学子和百姓这种极端的行为,这是对朝廷权威的公然挑战,但是朱崇礼也能明白,这种事情处置不当,史笔无情。

    如果后世史书上,记下他血腥镇压请愿学生和群众,身后岂不是骂名滚滚来,那实在可畏。

    汤浩叩首说道:“陛下,臣为相无能,致有此变,虽自问本心无愧于天地神明,然而却终不能见容于世俗。因为臣的无能,把陛下陷入今天这样的困境,臣实在有负陛下厚望,臣自问也没有能力再处相位之上,请陛下允许为臣告老还乡,了此残生。”说到最后不禁老泪纵横。

    身形如竹竿的赵随乾说道:“汤相自是有失职之处,但当务之急,是把闹事的人群赶走,这样实在太不成体统。”

    右相张琦和汤浩本就政见不合,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但这时候看到汤浩这样的状况,却也不愿落井下石,淡淡说道:“赵大人说得不错。”

    众人在商议了好一会,大家对汤浩请辞都不置可否,表明了一种微妙的态度。既不想落井下石,却也不愿意挽留。

    朱崇礼很是气愤,他对汤浩主和也是十分不满,可不想汤浩现在辞职。皇帝很明白这时候准了汤浩的辞呈,无疑是要背上清洗前朝元老的恶名。

    何况太上皇虽然已经禅位于他,可也随时关注着朝局的动态。他更希望有臣子出来挽留汤浩,他就顺水推舟允许,这样上上下下更加好看。

    文彬似乎看穿了皇帝的心思,突然说道:“此事万万不可!”

    这一下,汤浩、张琦、赵随乾都吃惊的望着文彬,他们都没有想到文彬会这么鲜明的反对汤浩辞职。

    朱崇礼终于松了一口气,说道:“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