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老三届

    第286章 老三届 (第1/3页)

    七七年高考虽然是各省分别出题,但考试科目大致相同。语文、数学政治各一百分,理化各五十,一共四百分。

    各科的模拟题,妈妈做的相当的轻松,桂金就有不少困难。悠悠看着妈妈对答案时的笑脸,由衷的说:“妈妈,您真棒。”

    姥姥在一旁说:“那是当然,你妈妈可是‘老三届’。”

    “姥娘,‘老三届’是什么啊?”悠悠原来看网络年代,经常看见这种说法,却不知道具体的含义。

    经过姥姥的解释,悠悠才知道“老三届”就是指1966-1968年三年中毕业的初、高中生。

    1966年当时在校的初、高中学生,因文革造成在学校的堆积,到1968年才毕业离校,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危机。

    老三届离校后基本都当了知青,并且将此前以农场(含兵团)模式为主的上山下乡,改变为以插队模式为主。

    为动员老三届下乡插队、掩盖就业危机,特地找出一个“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借口,这也是妈妈能顺利回到韩屯的主要原因。

    老三届的学生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也曾是新中国教育出来的最成功的一代。曾经成功地塑造了一代,甘愿为革命理想而奋斗而献身的青年。

    这种理想,首先是基于对共产党和伟人的深厚感情。“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这代青年呱呱落地时起,耳畔回旋的便是对领袖的颂歌。入学时学写的第一句话就是“伟大的领袖***万岁”。近乎胎教的灌输,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理想的形成,还基于日臻完备、系统的政治教育。他们跨出家门迈进校门,不仅是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政治化的开始。

    学校教育除了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大量的政治学习,包括多种多样的诸如听报告、讲时事、上团课、下厂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