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垂头丧气

    第二百三十一章 垂头丧气 (第3/3页)

己真正的意思。

    莫瑜不愿意放弃这一点小小的东西,其实很多的人小时候都是磨不开面子,这一点在莫瑜的身上也有体现,莫瑜纵然是知道不耻下问的一个人,也不愿意真正的做到这一点。

    说和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说风凉话和做实事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只不过好像看起来结果都是一样的,一个能够说出来这种结果,然后另一个能够做出来这种结果。

    莫瑜不愿意放弃继续和常坡说:“哎呀咱俩谁给谁啊,到时候我一定会去看看的,对了你们借了两匹马还是三匹马呀?”

    常坡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感觉到有些好笑:“一个人教一个人学就两匹呗,借那么多干什么呀?”

    莫瑜问的话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技术含量,当然莫瑜在心中是想也骑了一匹马好好的跟人家学一下。

    听人家讲解一下也是好的,看起来常坡说的那个人是非常的有经验的。

    不要说一个男生不渴望当一个将军那是不可能的,大部分的男生对于战争的理解还仅限于挥舞千军!一令百出!

    其实真正的情况当然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且马革裹尸不是一种大豪情,其实展现的是一种大悲情。

    每个人做梦都想成为那金字塔上的一尖,但是对于下方的基石却很少人去想。

    试问一个真正打过仗的将军,他真的愿意去再继续打仗吗?

    其实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只有真正经历过战场的残酷的人,才有资格把这句话给说出来。

    他们痛失很多身边的人并不是假的,如果找一个打过五年仗的老士兵的话,可惜现在是没有了,但是如果有的话,几乎所有人都是否定的。

    战争带给他们的并不是一种大豪情,而是一种身旁的朋友一波来一波走的悲情。

    当然莫瑜和常坡还只是比较小而已。

    莫瑜也想这件事情,但是莫瑜知道做这种事情肯定要把一些基层的东西给做好了,所以莫瑜希望自己能够得到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其实无论是王源夫还是莫瑜的父亲莫长吉,他们之所以能够当上只有一个位置,并不见得他们真正的实力有多强,其实他们最多的是一个思想,一个反战的思想,这种思想是能够让它们贯穿到顶峰的最主要的原因。

    极国的上层他们知道,战争太痛苦了,只有一个不渴望战争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拥护和平,他们才能够在和平当中做出更多的事情。

    不渴望战争并不代表着不会打仗,所以能够让他们贯穿到顶峰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强烈的实战素养。

    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齐国的很多大将军都曾在一些西方国家打过仗,利用很小的伤亡,来感受战争的残酷!加深对战争痛苦的理解,并且积累一些实战的经验。

    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够付出,当然前提是有东西倒出来,他们能够有东西倒出来,并且倒出来的东西是可用的东西。

    在和平盛世的时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当他站在那里的时候,即使后面一个士兵都没有,一些国家见到他之后依然吓得瑟瑟发抖。

    这就是这些将领的作用,举个例子说,就元族的那些士兵,又有几个没有听说过王源夫的大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