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法家的鹰犬

    第208章 法家的鹰犬 (第3/3页)

的风评极差,都是因为法家太忠于君王了,此刻几乎所有的法家都是天子最忠诚的鹰犬,全心全意的为天子服务,背负着酷吏的名头,也丝毫不在意,在韩非子之后,法家的性质迎来了一个大方向上的飞跃。

    韩非子强调君主集权,认为君王就应该至高无上,在他之前,法家三位大佬,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则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形成了一套尊王的制度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而韩非将这三个综合起来,认为这三个缺一不可,君主要有权势,健全律法,用术驱使群臣。

    因此,两汉的法家,基本上都是天子的鹰犬,说不好听的,那就是天子家的舔狗,比儒家还要舔,当然,儒家后来吸收了法家不少的思想,也开始舔,不过此刻比法家还是要好一些。

    儒家劝说天子用仁政来治理天下,法家就让天子用严苛的律法和手段来吓唬群臣。

    这少年这么一说,刘长顿时大喜。

    刘恒却皱了皱眉头。

    韩国境内有不少法家名士,毕竟,这里是韩非子的家乡,法家有一位叫张恢的大佬,就在韩国。可刘恒并没有任用他们的想法,就是因为这些人做事太极端了,而且亲近法家容易给自己弄上恶名。若是天子,自然不会有恶名,可作为诸侯王,名声最好还是不要那么差,毕竟把柄这个东西,落在有心人的手里,随时都能拿出来对付你。

    也正是因为他们极端,因此法家下场都不会太好,大多都是惨死。

    “你这个人不错啊,法家的...难怪阿母总是看韩非子的书呢!”

    “你叫什么名字啊?!”

    “大王,草民晁错!草民久闻大王之威名,若大王不弃,我愿为大王效死!!”

    这还是第一个主动跟自己要官的人,刘长也有些惊讶,他问道:“你有什么才能呢?”

    “大王!”

    晁错大拜,这才说道:“大王,我听闻,汉兴以来,匈奴数次侵入边地,小规模的侵袭就获得小胜利.....”

    “谦卑地侍奉强国,这是小国该做的!联合小国来攻打大国,这是势均力敌的国家该做的!用蛮夷来攻打蛮夷,这是我大唐该做的!”

    “如今唐国周边如义渠,月氏等前来归附的百姓诸多,他们的饮食和长处与匈奴一样,可以赐给他们盔甲棉衣、强劲的弓弩和锋利的箭,让边境的优秀将领统率他们,让将领了解他们的习俗,懂得他们心理,用陛下的规则约束他们!”

    “在燕国外,有东胡曾被匈奴击败,他们心里依旧无比的仇恨匈奴,大王可以笼络这些外族,让他们前来归附您,将他们作为军队,用来对付匈奴...我听闻,在鲜卑山,乌桓山等地的胡人,冬天没有避寒的衣服,牲畜多被匈奴劫掠,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

    晁错也不管众人,就在道路上,仰起头来,对刘长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夷制夷。其中包括如何收复周围的外族,如何对待他们的君王,如何将他们编入军中,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唐国所驱使等等。

    刘长忽然大笑了起来,“你这个人是有才能的!”

    刘恒也是有些惊讶,看着这个少年,点着头,确实有才。

    晁错激动的说道:“愿为大王牵马!”

    刘长大笑了起来,问道:“我原先所遇到的贤才,大多都不肯为我效力,需要我去劝说,你为何如此迫不及待的想要得到我的重用呢??”

    晁错大声的说道:“大王,韩子说:有才能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来为君主效力!若是有才能却不愿意为君王效力,效力的时候不想着全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保全自己,将自己的事情看的比效忠君王还要重,那这个人可以被处死了!”

    “说得好啊,若是全天下的贤才都跟你这么想就太好了!”

    “寡人麾下有个舍人,唤作张不疑,我觉得,你跟他一定能合得来!”

    刘长当场便收下了这个叫晁错的少年,让他跟在自己的身边作为宾客,

    刘长跟着刘恒返回王宫的时候,趁着晁错回去告知家里的空隙,刘恒提醒道:“长弟啊...法家之人,不能轻易任用,便是任用,也不能重用...这些人做事极端,是一把双刃剑,可用来杀人,但是也容易伤到自己。”

    “哈哈哈,我刘长是什么人,什么样的剑能伤到我呢?四哥,你不必担心!!”

    刘长此刻还沉浸在被晁错一顿夸的舒爽之中,完全不在意这些。

    “若是与法家太亲近,则有伤名声。”

    “我从不顾及什么名声,那始皇帝还活着的时候,也没听说谁敢说一声暴君的!”

    刘恒看到刘长这么坚持,无奈的摇了摇头。

    “长弟...现在说吧,你方才是准备跟我说什么?”

    “四哥...我...我方才在想,如果你是吴王就好了...”

    “嗯??”

    “六哥是什么样的,四哥你也知道...南越闽越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啊...若兄长是吴王,他们还敢如此嚣张?”

    “可惜啊....也不知当时阿父是怎么想的,若是四哥在吴,我在唐,一南一北,大汉便可无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