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岂有此理?!

    第381章 岂有此理?! (第2/3页)

亭长是不能买的,秦国唯一可以买的是爵位,还得是在特定时期,例如打仗缺粮食,发生了灾害,这个时候,庙堂就会下令,允许特定群体通过献粟的方式来获得低级的爵位。

    而官职是不卖的,必须要通过律法考核。

    这项考核还非常的严格,由县中的官吏亲自来进行,要经历先后三次的盘查,故而想通过示威或者贿赂的方式当官也是不现实的。

    刘邦是读过书的,认识字的,并且能通过“秦国法考”的大秦基层公务员。

    故而将他当作不学无术,毫无学问的人,还是有些不妥,他读书大概不多,可记忆力应当不错,毕竟大秦的律法很多,想要完整背诵下来应对考试,还是有一点点难度的。

    刘邦能听得懂典故正确的运用典故,还能跟各派的大佬们谈笑风生,考察他们的学问…如此断定,某位厉王在这方面的特点大概率是来自其母族。赵佗的话却给了刘长一个新的启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郅都编写的第一封《上邸》印刷完成,由长安的邸负责分发到各地去,在各地继续印刷,

    然后分发到地方。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长安百姓在第二天就看到了这全新的肆,唤作报肆。

    这同样是官府经营的肆,而他们所贩卖的,好像是消息

    在报肆开门之后,最先赶来的就是太学生了,这些人早就知道有这么一件事,都迫不及待的想要来看看,在太学生的带动下,有官吏,士子,商贾等人开始购买,反正这东西的价格很便宜,这些人还是能承担得起,至于得常百姓,就不敢这么奢侈了,当然,他们买下来也未必能看得懂。同时,廷尉改进了律法,增进了几条律法,其中包括故意的将邸报的内容

    读错的罪罚,罚三甲。以及故意的修改,破坏,仿造邸报的罪罚,墨刑。

    这对大汉百姓来说,可是新鲜玩意。这邸报原先只是郡县长官独享,哪有百姓的份啊,没想到,他们也有能看报的一天,太学生们欢呼雀跃,大汉的太学生们是格外热心与庙堂大事的,从创立之初开始,到大汉灭亡,太学生们都一直活跃在庙堂之中,基本上什么事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就连谋反都有他们,而他们现在有了最茶好的途径来了解庙堂的政策,这是多好的事情啊。

    何况,这里头有些文章就是他们的同窗所书写的。

    这些人自然是名望高涨,一跃成为了同龄人里的翘楚。

    当然,包括那些文人,他们也是一样。在作品成为天下观摩的对象之后,他们猛地醒悟。

    郅都将他们抓走,这不是要害他们,这是在帮他们啊,这东西可以全天下都可以看到的…这是多好的扬名手段啊,写了第一篇政策的那位张生,一时间就在长安变成了名人,很多不曾往来的好友都拿着报来找他,神色都变得很是热切。

    一些长安内的彻侯老爷们也是派人邀请他前往自己的府上来参加宴席,还想要将他变成自家的女婿。

    其余文士那是一个羡慕,眼里都开始喷火了。

    邸报最先引起的影响却是体现在这些作者的身上,这些人纷纷拿着礼物去拜访郅都,却连他的门都没能进,随即,郅都彻底成为了文士们眼里的香馍馍,什么酷吏啊,这明明是庙堂贤人,甚至有文士连夜写文章来描述郅都的贤德。

    这位原本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酷吏,只是因为这个职务,顿时很受文士们的欢迎,而对他冷漠的态度,文士们更加的激动,冷漠好啊,不为外物所动,这样大家的机会都是公平的,不会有人能贿赂他,让自己被任用。

    到都在文士里的名望高涨,而通文府也是如此,每天大门前都会聚集一大批的文士,询问是否需要他们效力的。对于他们的这些行为,郅都心里也明白,不能每次都让自己来拟定题目,于是乎,他就下令,允许这些文人们自由投稿,写什么都可以,若是写的好,就可以发布,至于政策什么的,等到举办下一期邸报的时候再说,这些文章可以作为附加的,在下一次的邸抱里占格子。

    这让通文府顿时火热,不只是那些有名的文士,就是一些大臣勋贵,也有些手痒,写了文章令人送过来,同时,天下各地的文士们都朝着长安的方

    向蜂拥而来。

    在作者本身的影响之外,作品的影响也缓缓酝酿,很多人都从邸报里了解了跟他们所想的不同的庙堂政策,大汉这些年里的战功,诸多政策,都让他们恍然大悟,在原先,庙堂要做的这些事情,除却官吏们之外,很少有人能知道。

    如今,他们总算是知道庙堂准备做什么了,天下都沉浸在这种新鲜感之中,因为吕后废除了腹议罪,故而他们也敢拿着邸报来谈论国家大事,一时间,长安各地都是在谈论大汉这些年里的成就与各项政策。

    而对这样的局面,并非是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