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故人相见

    第618章 故人相见 (第3/3页)

可让人人吃饱饭,却还是遥遥无期。

    随着各项制度的执行,大汉的户口迎来爆发性的增长,眼看就朝着三千万的关卡开始了冲刺。

    粮食的产出怎么都跟不上百姓的增长,各地已经存在着饿死的情况,尽管刘长再三扩大了福利机构,各地都有存粮可以救济…但是也救济不完。

    在群臣的眼里,这已经是前无古人的盛世了,庙堂都能应对任何突发灾情,整个天下的百姓基本都能吃个半饱,每天都能吃点东西,这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可刘长自然不这么想,他不但要百姓吃饭,还要让他们吃肉!

    在耕作陷入僵局的时候,刘长就打起了畜牧业的主意。

    匈奴当初几次被打倒,却都能迅速崛起,就是因为他们高度发展的畜牧业,畜牧不像农耕,其实上,一个八九岁的孩子都能放一群羊,一群牛…虽然也要付出不少的精力,可比农耕的精打细做来说要简单很

    多,而且匈奴已经败退,在北方留下了大量的草原,在这里开垦耕作,可能要耗费二三十年的时日,但是要是在这里畜牧…那可就不同了。

    唐国这些年里一直都在外出拉拢草原各部,也在不断的修建城池,完成对草原的扩张。

    刘长想要更进一步,将匈奴留下的势力范围全数吞并,修建几个庞大的畜牧区,以城池为中心,彻底控制这片拥有着无数资源的草原。

    他特意将太仆叫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而太仆就有些为难了。

    开发草原,谈何容易啊。

    这玩意比开发南国还要艰难…还容易引发一些矛盾。

    听着太仆的劝谏,刘长有些生气,「难道朕千辛万苦的击败匈奴人,就是为了让其他那些部族取得利益吗?匈奴人败给了朕,那他的地盘也应该是朕的!难道朕还能为他人前驱吗?这片草原,必须要是朕的!此刻没有冒顿那样的君王,若是大汉放弃治理草原,那总有一天,会出现另外一个冒顿,再次活跃在草原上,开始四处劫掠」

    太仆有些迟疑,「想要办成这件事,那就不能依赖一个唐国,这需要北庭国,陇西郡,唐国,代国,燕国一同发力…陛下若是真的想要治理草原,发展大汉的畜牧,那最好还是派遣一位得力之臣,亲自前往边塞,考察当地的情况,询问当地的官员,调查清楚之后,才能耗费大量的国力来进行这件事…不过,群臣大概都是不会答应的,还请您认真考虑。」

    「得力之臣啊…那我就知道该派谁过去了…」

    刘长眯起了双眼。

    从长安过河内或者河东都能到达唐国,甚至能直接赶到北地。

    唐国在这些年里没有了当初飞速发展的模样,不过这也很正常,治理国家,前期所能取得的突破总是最大的,如今的唐国,就是迎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这里大概是大汉最为特殊的地方,胡汉杂居,既能看到远处驱赶着牲畜的牧民,又能看到道路边上的耕地,牧民大声的呵斥着牲畜,免得他们走进耕地里。

    张不疑走下了马车,平静的看着周围。

    这是一处小县城,平静却宽敞。

    道路极为宽敞,往来的人并不多,城池不算热闹,但是带着别样的异域风格。

    官吏有些不明白张不疑为什么要在这里下车。

    这里根本就不是此行的目的地,他们是要去朔方那边的,这里距离长安都不是很远,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而已。

    但是,他们也没有胆量来质问这位当朝国相。

    当地的县令得知当朝左相来到此处,那是吓得连滚带爬的前来拜见,他本来还准备要让全城的百姓一同来迎接的,可被张不疑所拒绝了,张不疑步行走在这片县城里,左右张望,兴致勃勃的模样。

    县令跟在他的身边,脸上堆满了笑容。

    「未曾想到,张相居然能来到我们的县城,这实在是让我们激动不已…这是全城人的幸事…我一定会让人将这件事记录下来,记载在我们的县史册内…城内的良家得知您前来巡察民情,都格外的激动,他们提议要在城内为您修建石碑,来记载您的功德…」

    本来一直都不曾搭理县令的张不疑忽然停了下来,骂道:「我不过是辅佐君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这算什么功德呢?若是要立石碑,那也该是歌颂陛下的!当今圣天子在世,天下大治,难道他的功劳不值得歌颂吗?!」

    就在张不疑质问的时候,远处忽然有人叫道。

    「张不疑!!你个反贼!你想要做什么?!」张不疑本能性的回答道:「你不要误会,我只是觉得…」

    张不疑忽然停下来,抬起头眺望,他看到了远处的一个扛着

    锄头的老头,那老头放下了锄头,哈哈大笑。

    张不疑同样也笑了起来。

    县令却吓得头皮发麻。

    ps:各位大父,月底了,求个票啊…这一年也要结束了,当真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好在我都抗住了,但愿新的一年,我的家人和我的读者们身体健康,所有的不愉快和不开心都留在这一年,所有最美好的都在下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