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流放到长安!

    第911章 流放到长安! (第2/3页)

这个提议其实是遭受到了傅清的质疑。

    傅清认为,哪怕是在中原,不同地区的文化尚且有不同之处,能建立认同感就已经不错了,非要让他们全部改正,难道还要草原上这些畜牧的人按着农耕的方式去生活吗?尽管傅清不允许,可公羊派从来不曾放弃,这群以教化为己任的狂人们,还积极活动在草原各个部族里,行自己的教化之事。

    而王高为首的黄老派就更激进了,他们是公然鄙视这些当地人的,他们甚至反对教化,认为就要不断的将这些人迁徙到中原或者各个地区,让他们分散开来,然后从中原招人前来此处,或者放弃这里,让这里变成无人区。

    王高甚至公开写信与太子,希望太子能认可他的理论,逐步废除夏国,逐步迁徙民众。

    结果却不是王高所想的那样,太子回了他三封书信,将他说的哑口无言,若不是顾及旧情,只怕太子就要破口大骂了,我阿父好不容易将这里打下来,你现在给我说要放弃??

    其实王高等人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觉得这里是不毛之地,完全没有利益,庙堂为了经营这里还要贴钱,而且这里都是些匈奴遗民,两方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打了不知多少次,为什么还要浪费心血在这里呢?

    太子的第一封回信也很干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太子的第二封书信里则是从使命感出发,认为大汉应当教化天下,传播圣人的道理,这引得儒家众人欢呼,只是刘安说的这个圣人是谁,儒家就不愿意深究了。

    第三封书信则是从血脉论出发,认为这里的人就是当初夏的后裔,双方理当是一家,过去常年争斗,都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往后是要积极缓和关系,消除这样的冲突,岂能再将对方当作敌人来对待?

    这一下子就让王高不知如何回答了。

    因为这些事情的缘故,当地人与这些大臣们的关系不是很好,常常有争斗,傅清压得也很幸苦。

    听到王高开口,众人也纷纷开口,都是力挺王高的。

    刘赐却笑着说道:“我并非是要建立朝议时饮酒的规矩,只是我们因为仪式的事情,忙碌了整整一天,不吃不喝,此时天气又这般炎热,吃些酒来解暑,岂不是很好吗?况且这是我到来后的第一次朝议,见到诸君,寡人格外的激动,想与诸君饮,就这一次而已,算得上什么呢?”

    王高还是严肃的说道:“此非人君之所为也!”

    刘赐眯了眯双眼,神色也变得有些不悦。

    “想当初,我大父太祖高皇帝,常常与群臣聚饮与庙堂,他不是人君吗?我伯父大汉孝仁皇帝,也曾在朝议时赐臣以美酒,难道他也不是人君吗?我阿父大汉天子,更是常常饮酒上朝,取酒与大臣解渴,他也不是人君吗?!”

    “董仲舒!你是熟悉礼法的!你来说!!”

    坐在后方的董仲舒缓缓起身,带着笑意说道;“能想到大臣之不易,主动与他们解渴的,大概是心怀仁义的真正君王吧,为了所谓的礼仪规定,无视仁爱的本质,只想着彰显自己的威严,死守着规矩不放,然后起身开始辱骂儒家,说儒家制定了礼法,这样的小人到现在还是能看到的。”

    “哦?那该如何辨别这类的小人呢?”

    “下一个起身来辱骂臣的便是了。”

    君臣两人一问一答,王高本来都已经起身了,手指着董仲舒,此刻却说不出话来,脸色通红,浑身颤抖,一言不发。

    顿时,那些部族首领们大笑了起来,连带着跟着刘赐前来的心腹们也笑了起来。

    公羊寿本来也跟着笑,可是看到王高看向了自己,急忙收住了笑容,摆出严肃的模样来,两人在这里相处了多年,已经变成了好友。

    群臣顿时将话引到了傅清那边去。

    傅清的地位和名望,大家都是知道的。

    而先前,傅清是一直都反对这样破坏规矩的行为的,当下就有大臣看向了他,询问道:“国相以为呢?”

    傅清笑了笑,“既然大王都下了诏令,如何能拒绝呢?就按着大王所说的来操办吧。”

    顿时,众人欢呼,就只有那些老臣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很快,就有人带上了酒水和美食,众人坐在一起,边吃边喝,氛围就方才明显就不同了,刘赐亲自与那些部族首领们敬酒吃酒,而经过今天这个情况,这些人对刘赐的感观也是好了很多,纷纷起身,很是亲近的与刘赐对饮。

    老臣们都是沉默的看着这一幕,没有言语。

    卢他之笑呵呵的走到了傅清的身边,两人各自饮了酒。

    “过去您可是从来都不允许这样的情况的群臣这才有胆量来反驳大王,您现在怎么又答应了?”

    卢他之好奇的询问道。

    傅清看着远处的刘赐,低声说道:“过去我一直都没有反驳王高等人,就是为了等适合开这个口的人前来.总得给大王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