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童年乡下的玩伴

    第四章:童年乡下的玩伴 (第1/3页)

    九乃数之极,农村人习惯于把冬至日后每九天划分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也被称为“数九寒天”。是农村人根据长久以来入冬到开春气候变化总结出来的,有俗语“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归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最后一九的第二天就是惊蛰,天气开始转暖,村里的人们都开始准备播种了,当然小千景家也不能例外。地处西山省土地相对肥沃,但因为气候条件的限制,这里的农作物一般都是一年一熟的,春种夏耕秋收冬藏,四季循环往复。村里能种植的农作物很多,麦子、莜麦、胡麻、山药、萝卜豆角,有的人家还会种一些黍子、大豆、豌豆、黄豆等,这就完全能满足村里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了。

    父亲和爷爷准备去把被积雪滋润了一个冬天的土地好好翻一下,松松土好播种,母亲和奶奶把去年秋收后留下的粮食种子抬了出来晾晾,然后挑选出适合种地的种子,这是要把发霉的和坏掉的挑出来扔掉,留下完好的种子然后拌上二胺,拌匀了就可以播种了,小千景也在一边帮忙挑选出一些好的山药切成小块放进编织袋里。

    因为父亲和村里的几个要同样外出打工的人约好播种完就走,但他家有着几十亩地所以这两个月会特别忙,小千景也很懂事的四处帮忙。忙前忙后的一个半月里,他们终于把庄稼全部都种下地了。小千景的爹娘也开始收拾行李准备进城了,他颇为不舍得拉着母亲的衣角,“娘,你们啥时候回来呀?”“爹娘要去城里打工挣很多钱,挣了钱就能给我家娃买新衣服、买好吃的,等娘在城里呆一段时间就来接娃去城里和娘一起住,中不?”母亲蹲下不舍的把小千景紧紧的搂在怀里。

    “中,那娘你和爹一定要回来接俺啊,俺和爷奶在家里等你们。”小千景在父母和新衣服好吃的之间纠结了很久才说。

    “好,娃在家一定要听爷奶的话,不要调皮捣蛋,记得帮奶奶干活还要好好识字,中不?”

    “中。”“走吧,时候也不早了”他爹背上背的行李,手里提了很大的一个包。“娃儿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记得好好识字,爹等秋收的时候回来看见你不好好识字小心爹揍你啊!”

    小千景和爷奶一路把父母亲送到村口,老村长和同村的几个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老村长要把他们送到镇上,也只有镇子上才有到城里的汽车,父亲把行李一一放到车斗里。

    “爹、娘你们多注意身体啊,有些活能干就干不能干咱就不干,秋收的时候俺会回来的。”然后蹲下身拉着小千景的手说:“娃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啊,不要整天玩的不着家。”母亲也不舍得蹲下来抱住小千景。

    “行了,快走吧,一会儿小心赶不上车的,”他爷爷轻声的催促说。“都是一个村里出去的,在那儿人生地不熟的记的互相照应的啊!”

    “是啊,大明子,俺家娃还小要帮婶子看的点!”

    眼看天色不早了,老村长走过来说:“行啦,再不走赶不上车了,又不是不回来了!”一边把拖拉机发动起来。小千景和爷爷奶奶目送拖拉机载着父母越走越远,等拖拉机完全的消失在视线中,才转身跟着爷奶回家。因为父母的离开,小千景总觉得家里空落落的,做什么都没精打采的,家里少了父母亲,也少了许多欢笑,但是小孩子就是小孩子,没两天功夫就忘记了不愉快,整天和村里的小孩子疯玩不着家。

    随着庄稼都种下地,村里的学堂也开学了,因为原本塌了的学堂房屋需要一段时间的修缮,所以村长就让他们先搬到村大队隔壁的一间窑洞里面暂时住着,窑洞不大,坐了二十多个小孩子就更显得拥挤了,三四个小孩挤在一张桌子上,也不吵闹,就坐在那儿安安静静的听老师讲课。天气好的时候老师也会把课堂搬到门口的大树下,那是一个很高很大的榕树,听村长说他小时候这棵树就在了,清风徐来,小孩们郎朗的读书声伴着沙沙的树叶声回响在村子的上空。

    童年的生活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放学后小千景总是和一帮小孩子在田野里撒欢蹦跶,爬高下低的,去河里摸鱼虾,上树掏鸟蛋更是家常便饭,每次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